APP下载

无“盐”的结局

2011-12-29耿长宝

北京纪事 2011年5期


  “你抢到盐了么?”这句话成了3月中旬的一天,邻居亲朋之间的问候语。一时间盐价高涨,大小超市商店,所有的食盐货架空空如也。排队等候了良久的大爷大妈们甚至连酱油、老抽都不放过,最后连榨菜都被一抢而空。一个谣言风卷残云,横扫各大超市、便利店、副食品店,很多人的电话、QQ里头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买到盐了吗?这阵势,让人立马想起数年前“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和白醋的风波。
  笔者由于忙着二次装修,奔波于建材市场和家具城之间,听到“抢盐”的消息后才猛然想起,家里仅剩的半调料罐食盐正暴露于漫天飞舞的木屑与灰尘中。没法做饭,也就不在乎盐荒,因为笔者相信,这股风会马上刮过去。果不其然,一直由国家直接控制的食盐,在第二天便源源不断地出现在货架上,悔坏了当时为抢盐排队若干小时的大爷大妈。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也如开始一样迅速变得悄无声息,只有静静躺在货架上的食盐,默默地告诉老百姓——一切都结束了,
  日本地震、海啸、核危机、海盐污染、专家提醒食碘盐提高抗辐射能力、担心盐价上涨,一系列看似无关,却十分清晰的事件原因,一步步形成了一群杂乱无章的,甚至惊慌失措的,完全失去理性的荒诞闹剧。
  
  “抢盐”并非孤例
  我们的父辈都还记得,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大家都去抢着挖草根、剥树皮,以至于当时的农村甚至没有一块地是绿的,没有一棵被剥了皮的树还能坚强地活着。改革开放30多年后,物质极为丰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改善。但就在这个繁荣昌盛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却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相差甚远。
  1988年,物价闯关失败,那一年成为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升18.5%。于是,抢购风掀起,曾有人抢了足够用一年的盐和酱油,据说更有人曾抢购400斤。
  2003年,“非典”时期,“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听信谣言,于是就有了席卷大江南北、火得一塌糊涂的板蓝根和白醋,就连白萝卜都没幸免,价格风生水起。
  1988年大家抢盐,就是怕工资急速缩水,对于涨价的恐惧使人们奋不顾身地投身到抢购行动中去。
  2003年疯抢板蓝根、白醋与2011年的抢盐,原因更为复杂:一方面是惧怕SARS或核辐射这种“我觉得这玩意肯定会要命”的陌生事物,另一方面是对外部信息的不信任——“你们专家讲的我听不懂也不愿意听,万事靠自己。”由于担心出现“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苹什么”等日常生活食品的涨价现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并没有让人看到一个惊慌失措的日本,而是我们自己先慌了手脚。且不说核危机还没影响到中国,假如一旦影响到了,不一定会发生什么更可怕的事呢。
  在“非典”时期颇受谣言所害的刘先生对那段日子的记忆依旧深刻——在2003年初,远在广州的朋友通过QQ告诉我,他们当地有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通过空气就能传播病菌,感染上几乎无药可治,只能预防。而预防的最佳物品除红霉素外,就是预防流感的板蓝根和可以净化空气的醋。很多人都在抢购,很多药店和超市都被抢购一空。当时传言要多恐怖就有多恐怖,这就是后来的“非典”。那会儿,北京还没开始公布每天的疫情呢,不管怎样,反应灵敏一些准没错。我特意请假急奔附近药店和超市,板蓝根和醋还真被抢购一空。于是,赶快到消息略显迟钝的偏远城中村药店和杂货店去买,最后以原价几倍的价格买到几大包板蓝根,以100元的价格买到一瓶原价只是3元的老陈醋,还像捡了大便宜似的庆幸和如释重负。因为当时传言一瓶醋的价格已被炒到300元,就这样也未必能买到。我刚买完没几分钟就断货了,那店东家还后悔犯傻卖便宜了。后来,得知这是商家利用“非典”故意制造恐慌,大发国难财。据说,一两天时间便把库存几年的积压货高价倾销一空了。在国家政令和物价部门的强力干预下,各大超市很快恢复正常价格供应,个别“顶风作案”的不良商家还被重罚。我抢购的几大包上百小包的板蓝根几个月都没“消化”完,最后不少都扔掉了。感觉自己很傻,被发国难财的不良商家算计了。
  谣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市民盲目相信并大肆传播谣言。在采访中,就有人买不到盐,甚至买起味精,他说原因就是其中也含盐,图个安心。这可谓盲从心理的典型例子。对此,在新浪微博上,有网友如是说:“作为中国人,我要说一句话:不要去抢盐,那只会引起恐慌,只会哄抬物价,给市场和社会带来混乱。”另一个网友说:“这纯粹是市民自己吓唬自己,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开始瞎起哄。人家日本人还没如此哄抢食盐呢。”而知名人士《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在抢购发生的当日,就在微博里面讲述一个简单的道理——你把盐都抢回家里去了,别人吃什么你想过没有?你如此不顾别人的死活,你的安全又何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鲁迅先生上世纪30年代之所以弃医从文,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国民性的刺激。
  连小区旁边的小饭馆老板都显得比平时话多,一聊起盐的事,没完没了。说自己托人找关系买了5袋盐,还送了人家一条烟,在这一带,已经是特别的牛了,旁边的老顾客都从他这儿借盐。借盐?老百姓到餐馆借盐,看似在这个社会上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就这么真实地在你旁边发生了。想必是大家都知道超市商店卖空了,饭店总有办法搞到盐,要不饭店根本开不下去,所以聪明人就开始打饭店的主意了。可这些聪明人显然也没高兴几天,第二天盐便照常供应,抢盐这场闹剧也终结了。
  
  理性“从众”,跟风“抢购”
  网友的智慧是无穷的,民间卧虎藏龙,大家纷纷通过编段子等方式来调侃抢盐行为:
  “本饭店特别推出‘齁死你’超值碘盐防辐射卤肉饭套餐,只需98元,送一瓶碘酒。”
  “某超市咸鱼摊位边上出现了4位保安,以防止随意舔鱼的行为,保安气愤地说,昨天好好的4条大咸鱼硬是被舔成了淡水鱼!”
  “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齁死了,盐没用完。”
  在众多调侃段子的背后,是网友对“抢盐”这一不理性行为的嘲讽和反对。
  在参与抢购的大军中,时常也会冒出一两个清醒的,明白其中利害关系的人,但依然积极地加入抢购大军,王阿姨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教社会科学的大学教授,王阿姨是邻居中为数不多的资深学究之一。拿着排队买盐大军自发制作的第120张小纸片,也是最后一张排号卡,苦苦地在队尾排了5个多小时,终于如愿买到了一袋盐。
  王阿姨事后对笔者说:“这事吧,不是你一个人不去,大家就都不去的。你去了,未见得买得着,但你不去,一定就买不着。咱这超市只进了3箱,一箱40袋,到我这儿最后一袋,一人只能买一袋。
  “我是研究社会科学的,但我也去买盐,为什么?我可不是做学问研究,因为我自己也得吃盐,理由很简单——我家真的没盐了。我不怕盐涨价,因为我认为盐不会涨价,盐一直是由国家控制的。蔬菜国家没有储备,也没法进行控制,所以才会有人进行囤积炒作。但盐由国家掌控,不可能人为炒作。不过我是刚性需求,正好赶上没盐了。
  “我们花很多年去研究中国人的心理,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大家都听过一个笑话,就是第一个人流鼻血,抬着头想控制鼻血的溢出。第二个人看到了,就疑惑他在仰头看什么,也仰起头来顺着第一个人的方向看。第三个人看到了,也模仿他们的动作……很快就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一起看着天上。最后,终于有个人熬不住了,问了声:你们都在看什么?一群人恍然若悟,对啊,我们在看什么?什么也没有嘛!以此类推,终于找到了第一个人,而第一个人说,他不过是流鼻血而已。可见,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为了什么,有些根本就是来凑热闹的。
  
  “其实里面有不少人是怕盐涨价,跟姜、蒜一样。虽说提倡低盐低油,一个月吃不了多少盐,但没了盐终究还是有很多人觉得可怕。正是这种恐慌性购买心理,进一步让商场超市货架空空如也。后来的人发现被抢空了,才发现确实是真事,便想方设法去排队、去托关系找人,给小市场小商店哄抬物价制造了机会。我听说旁边市场的一袋盐已经涨到30块了,还是一堆人抢着买。这群人啊,也真不知道为啥。明显已经高得离谱了,还是去买,那就不是恐慌了,是被胁迫,被市场强迫。如果市场上只有这么一家卖盐,形成了区域垄断,在这种以后的盐都有可能被污染的谣言下,那价格岂不是他说了算?”
  
  揭开迷雾,
  探究抢购风潮的深层原因
  这里首先祝贺,中国2011年第一条民生类热词“盐王爷”诞生,大家鼓掌。然而热词诞生的背后,许多问题咱们必须深思!
  “谣‘盐’止于智者”,弱者抗风险能力本来就低,在大灾面前缺乏安全感以至病急乱投医,这可以理解。
  然而,也不能责怪同胞们过于惜命,无论哪国国民,也无论高低贵贱,生命原来平等。但为了自己活命而疯抢赖以生存的物资,哪怕愿意给出数倍的高价,也是自私的表现。那些为了抢购一袋食盐而不择手段的人,一旦真遇上巨灾,很难指望他们会把紧缺食物分给老弱病残,更不要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其实许多参与抢盐的人,其本身未必真的在意什么“核污染”,更谈不上真正了解什么是“核污染”。他们之所以参与“疯狂抢盐”的行动,主要是因为周边的亲朋好友及左右邻居们都在抢。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一贯喜欢人云亦云的人马上就跟起风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抢到手再说。按国人的惯常思维:既然大家都在抢,且宁愿出高价都要抢到手,那肯定是好东西。既然这样,自己就不能落后了,不抢就等于吃亏啊!于是,赶紧加入抢盐行列,完全不管这种“抢”究竟是否必要。“越是稀缺的东西就越要抢到手。”其实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之一。而另外一种人明明知道真相,但生怕下手晚了,导致食盐被“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抢光,出现无盐下锅的局面,只好被迫加入抢盐大军里。
  哄抢引发局部轻度混乱,如果抢购食盐只是少数人的行为失当倒也罢了,但是,很多人并不是听信传言才去买盐,而是因担忧断货才加入抢盐人潮。好的转机是,相关部门开始启动应急程序,加大食盐供应量以平复骤然升高的需求,社会舆论也开始传播正确的信息,积极作为消解了抢购的不理智。
  由于全球化、人口流动增加、传播技术发展等因素,世界进入了所谓“风险社会”时期,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大。一旦人们新获取的信息(例如这次的日本核辐射)与原有的经验(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下的抢购等)相联系,进而作出判断和采取行动,就会发生流言四起和随后的抢购或拒购。这是由于眼下的事情与人们的记忆相关联——过去的流言可能消失或被否定,但对它的“印象”会残留为记忆的一部分,一旦相似主题再次呈现,被激活的这部分记忆就会和新信息一起成为判断新情况的“依据”。某些流言及其效应就这样不断变异重现。
  就应对灾害及其影响而言,政府有政府的职守,大众有大众的责任。抢盐风潮既暴露出国民在科学常识方面的匮乏,更映照出公民责任的羸弱。
  众所周知,食盐是民众生活的必需品,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因此,一些资本在这一领域的故意炒作,投机获利,其危害是相当大的。它不仅仅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且可能极大地损害社会稳定,危及国家安全。
  庆幸的是,相关部门的反应迅速,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使得这场抢盐风波迅速平息。随着抢盐事态严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3月17日下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18日晚,各地的抢盐风波逐渐趋于平静。
  “谣盐”及时制止,来自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抢盐”发生的当天,政府部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稳定市场、增加供应、平抑价格、加强监管;接着,媒体及时采取比较冷静、客观的报道与引导;同时,在互联网、微博上,通过一些科普民间团体,理性的声音广泛传播,全面压过制造“谣盐”的网络水军。这些都是促使食盐问题“透明化”的得力手段。当市场上食盐货架不再空荡荡,当多数人明白盐与辐射问题的真相后,“盐荒”的谎言不攻自破。
  末了,笔者愿为各位奉上一首《无盐的结局》,与经历了抢盐风暴的同仁们共勉,无论你抢与不抢,都不妨轻松地笑笑。
  曾经是对你说过这是个无盐的结局,随着那岁月淡淡而去;
  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将吃不到你,我就无法流下泪滴;
  但我要如何如何能停止不吃你,我怎么能够怎么能够埋藏抢购回忆?
  啊,让我再看看你,让我再说爱你,不要从超市离去;
  抢购时候说抢购,请不要说难忘记,就让那抢购淡淡地随风去。
  也许你会涨价,也许会更无盐,也许已没有也许……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