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
2011-12-29九儿
北京纪事 2011年5期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里氏8.8级(13日改为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0公里。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之后更正为15米,局部地区约20米)。
据悉,地震发生后,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但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权威人士表示,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日本东北部,距离中国大陆比较远,且中国大陆架性质决定了在这段距离中有一片相对较浅的海域,所以对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
此次地震震级的测定,中国地震局网一开始发布的是里氏8.9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是8.8级。随后美国地质勘探局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8.8级修正为里氏9.0级。据中央电视台2011年3月13日最新报道,日本气象厅发布地震震级调整为9.0级。据统计,自有记录以来,日本此次的9.0级地震是全世界第五高,1960年发生的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分别排第一和第二。
中国留学生日本大地震亲历
2011年3月11日,东京的午后阳光和煦。在东京都新宿区某大学的研究室内,小刘不知怎的心脏有些不舒服,直出汗。她在自己桌前收拾东西。她旁边一位日本女孩正在赶写论文,噼噼啪啪的打键盘声音,愈发显得研究室的沉寂。万物都睡去了,研究室内安静得仿佛时间凝滞,全部都凝滞在一起,凝结在一个点上,不动了。然而就在时间凝滞的那一刹那,万物骤然间又都活了过来,全都在屋里扭啊、蹦啊。小刘不自觉地躬下身子,把重心压低。她知道这是地震了。她起先并没有惊慌,因为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全世界每年所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地震,有20%发生在日本。她在日本上学期间,小地震也经过很多回了,都是晃晃就过去了,所以并不见怪。但随后小刘发现这次地震非比寻常,柜子上的杂物、书架上的书哗哗地往下落,她伛偻着身子都难以站稳。最后不得已,小刘和另外那个日本女孩钻进了桌子底下。
这次日本大地震大约持续了100秒,不到两分钟,小刘却觉得它足有两个世纪长。她蜷缩在桌下的阴影里,人跟着地板颤巍巍抖个不停,心像秋风里的落叶不停地抖。小刘脑中一片黑,一片白,正在不知所措时,就觉自己的一只手被人拉住了,她向旁边睃了一眼,竟是刚才的那个日本女孩。小刘心里很震惊,毕竟自己和那日本女孩不是什么要好的朋友,日本人也轻易不会和别人有什么身体上的接触。只见那女孩定了定,露出一丝坚毅的目光道:“别害怕,等晃动小点了,等一会咱们就跑下去。”小刘没说什么,身体跟着脑袋一起点了一下头,然后她把刚才拉着她的手攥紧了一些。
当小刘和那位日本女孩拼命地冲下楼去,跑到学校的空地上时,那里已三五成群地聚集了很多人。小刘也是头一回看到大家因为地震从楼里跑出来,平时都是见怪不怪,这回看来是动真格的了。小刘仰面看天,浓云蔽日的银灰天际里,一架直升机匆匆掠过,不知是救火的还是警视厅的。远方,不时有阴郁低沉的“隆隆”雷声。这期间,断断续续的余震很强烈,小刘掏出手机,没有信号,不能打电话,但可以发短信。她赶紧给同学发短信报平安,又问他们平安否。旁边有人打开收音机,收音机里说宫崎县7.9级地震,大家都惊呆了。老师和同学们围拢在一起议论纷纷,有人说地铁停了怎么回家啊?还有的说要赶紧买些备用物品。小刘心里五脊六兽乱作一团,顾得的事情顾不得的事情萦怀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约摸20分钟,余震好像小多了,大家有序地鱼贯入楼,电梯是不能用了,走楼梯,走了还不到一半,楼又开始摇晃,大家忙不迭地逃回空地上。
经过重重的惊险,小刘最后终于回到自己的住所,她把东西收拾了一下,把穿着的裙子换成长裤,打算去商店买些备用食品。街道两旁全是人,由于地铁瘫痪、手机没有信号,公车站和电话亭都齐刷刷排起长龙来。小商店,特别是书店挂起了因地震停业的招牌。这个时候,最冷静的店铺要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7-11”、“Lawson”、“Familymarket”之类的。大超市都关门了,买东西的人都聚到了便利超市。回家后,小刘看电视,重新确认震级为8.8级,产生了海啸,目前已有22人死亡,多地停电,多地火灾。小刘心里像被灌了铅一样,她现在只能希望今晚不要再有大的余震,这一晚一定要穿着衣服熬夜了⋯⋯
小刘是笔者的高中同学,高中时在班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海无涯,后来她去东京求学。就在地震前两天,她还在网上开玩笑地说:“去你的论文,去你的工作⋯⋯明年就世界末日了还折腾个啥⋯⋯”谁曾想两天之后日本就地震了,还好,3月16日她在网上回应大家道:“感谢大家关心,我已经撤离到离福岛更远的大阪,暂时安全。经多方努力,已购得18日回国机票,现在在一边看漫画吃茶一边给大家请安,希望核电站坚持住!”
全民“囤粮”,用不着哄抢
2011年3月11日晚上,我和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日本大地震的新闻。10米多高的海啸卷着玩具似的房屋、汽车漫过农田、街道,画面触目惊心。中央电视台对于这场灾难全程关注,24小时播放新闻。媒体的关注也加深了老百姓对于地震的忧患意识。地震后的那个周末,笔者和父母去超市买东西,发现有一兄弟方便面买了十几包。我妈就说:“你看已经有人开始‘囤粮’了,咱们也买点吧!”我爸就觉得她有点杞人忧天,说:“人家日本地震,碍着北京啥事?瞎操心啊。”我妈又嫌我爸不够居安思危,说了句你甭管,自顾自买去了。一箱矿泉水、一箱方便面、饼干、盐、酱油、醋,不一而足。我爸见了,眉中间又拧起一个疙瘩,说:“你买这么些,家里放哪啊?真要地震了,吃的够两三天就得了,两三天以后救援队就来人了。”我站在他俩边上,被他俩的对话逗得心中直笑。其实,现今大家对于防震的意识恰恰可以分成这两种,一种是过分忧虑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甚至有些恐慌,另一种是觉得地震这事离自己很远。笔者主张科学、理性地对待地震这事,用不着恐慌,做好防震工作有备无患最好。那么,我们该购买哪些食物以作备用,又该把它们存放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储备食物要以能量高、易储藏、保质期长不易腐败的食物为主。首选饼干、巧克力、方便面、火腿肠、坚果、糖果等食物,面包、馒头、蛋糕由于水分活度高一些,因此储藏时间较短,但也可列为备选食物。灾害发生时,断水是最常见的,因此最好备几箱瓶装的矿泉水、纯净水或牛奶。选择食物时,尽量选择用塑料包装、简单包装的食物,不宜选择易碎的玻璃瓶装罐头以及开启费力的铁皮装罐头等。
关于食物的存放地点,现在大多数老百姓住的都是楼房,而洗手间、厨房、储物间等房屋跨度小、安全系数高的地方是公认的躲避灾害较好的地方。出现地震时再寻找、搬运食物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储备的食物可直接放在事先选择好的家人进入最方便的“避难间”,以防万一。此外,进入避难间的第一件事应是切断电闸,关掉煤气!切记避难间并非保险箱,它只是相比别的房间稍安全些,只能暂时躲避灾害,储存食物也只是以防万一,而非让您长时间躲在里面。震后若能撤离则迅速撤离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以防强余震。另外,尽管汽车不是合适的避难场所,但笔者建议在车里备些应急食物还是可取的。一旦食物和水源紧张、难以购买,而又无法回到住所时,车里的食物也能帮我们维持一段时间。
“生命三角救生法”不可信
前不久网上流传一个“生命三角救生法”的理论。所谓的“生命三角救生法”,是一位名叫道奇-库普(Doug Copp)的加拿大人提出来的,并从2004年通过电子邮件在网上流传。按照这位号称“全世界最有经验的救援队队长”的理论: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倒塌后,屋顶会落在物体或家具上,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三角空间;而物体越大,越坚固,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过,这一理论很快受到多方质疑。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建筑按照规定的抗震强度设计,那么地震时,伤人的主要是乱飞的家具和玻璃。这里广为引用的是美国红十字会灾难教育部前总管罗伯茨(Rocky Lopes)的说法,“根据对加州地震生还者所作的综合统计,地震最危险的伤害因素并非轰然塌下的屋顶,而是四处乱飞的家什和碎玻璃”。
除了专业救援人员,质疑这“生命三角救生法”的还有地质学家和抗震工程学家。一位名叫佩特的抗震减灾专家指出,库普试验的严重错误是:将炸药爆破导致的房屋倒塌等同于地震中可能出现的房屋倒塌。库普将炸药置于承重柱内部,爆破时柱子一折房顶就会像一张大饼一样平塌下来。但真正地震发生时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因此房屋受到地震波袭击时,可能发生各个方向上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顶平塌、墙体外倒、墙体内倒和房顶M形向下弯折几种。
地震来了该如何应对
日本大地震侧面加强了北京人防震抗震的意识。笔者楼下的居委会,就因为地震这事特意贴出通知:让居民把停放在楼道里的自行车挪走。我母亲也是个特别细心的人,她把家里大衣柜上养的花都搬到了低处。有了合理的防震措施,那么面对地震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旦发生了地震,若是在外边,千万不要靠近楼房、烟囱、电线杆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或树木,要离开桥梁、立交桥,到空旷的田野、广场较为安全。如果发生地震时在楼房中,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注意看好是不是承重墙)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注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