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红”人在北京
2011-12-29勾超
北京纪事 2011年6期
革命人物简介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大钊1913年冬留学日本。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俄国10月革命后,1918~1919年,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等著名论文,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1920年春,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帮助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李大钊还是一位著名学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李大钊文集》。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中,李大钊这个名字十分响亮。而他又和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从1916年创办《晨钟报》开始,到1927年壮烈牺牲,李大钊在北京度过了11个春秋。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李大钊为中国革命奋斗的足迹。
李大钊在北京先后居住过8个地方,这些地方记载了这位共产党人的斗争历史。多数地址处于安全考虑被隐藏了,有证可考的只剩下两处。
坐落在西城区西长安街南侧文华胡同24号(原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是李大钊在北京的一处故居。他在文华胡同24号居住了将近4年,这是他在家乡河北乐亭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住地。文华胡同24号是一个很普通的小三合院,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其中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李大钊长子李葆华的卧室,南间是客房。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李大钊非常喜欢这处住宅,因为它闹中取静,出行方便。当然更重要的是便于进行革命活动。李大钊的次子李光华、幼女李钟华就出生在这个小院中,长子李葆华、长女李星华也都是在这里接受李大钊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堆雪人,抗寒冬
有一年的冬天,北京城内下了一场大雪,雪花飞舞,一片银装素裹。李大钊对儿女说:“今天的雪下大了,你们快拿扫帚到院子里去扫吧!要是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哇!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借雪吟诗,这比我小时候只能隔窗望雪作诗要好得多呀!”
孩子们一听,一阵欢呼雀跃,立即拿扫帚蹦蹦跳跳地出去了。可是孩子的外祖母和母亲却十分反对。她们劝阻说:“外面天气太冷了,要是冻坏了孩子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咱们的孩子应当从小就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将来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何况人只有经常活动,身体才会有抵抗力!出去扫扫雪怎么会冻坏身体呢?反而是在屋里不动弹,才经不起风寒呢!”
李大钊说完话,就带着儿女出了门。一边扫雪,一边给孩子们讲故事,干得热火朝天。
李大钊在后宅胡同居住的时期,是他人生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他异常忙碌的时期。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领导北方革命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唱一首赞美诗
在此居住期间,李大钊发表了各种文章140余篇,文字总量超过33万余字,平均每9天一篇;参加各种会议约120多次,包括“共产党三大”“国民党一大”等,平均每10天一次会;陪同会见、拜访各界人士30次,讲演30次,还不断地到广州、上海、武汉、洛阳、天津等地从事教学和革命活动。
李大钊不仅向学生们灌输革命真理,为革命事业培养接班的“火种”,在家庭中也经常教育子女要锻炼胆量、开阔胸襟,努力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李大钊经常利用教孩子们唱歌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传播革命道理。在学唱教堂里的一首赞美诗时,其中有这样几句:“禾捆收回家,禾捆收回家,我们就要欢喜,禾捆收回家。”
他边唱边讲解:“你们看农民们辛辛苦苦地种下东西,收获的时候是多么喜欢呀!他们忘记了辛苦,只有快乐。我们的革命也是一样,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们会像农民把庄稼收回家一样快乐呢!”
他还带着李葆华、李星华去拍卖行买回一架旧风琴,由他弹琴伴奏教孩子们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革命歌曲。教完歌还给他们讲解歌词的含义,讲解从事革命的道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行动,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下革命的种子。
中共北方党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曾在李大钊的书房内召开。李大钊曾在文华胡同24号主持过党的会议,接待过陈独秀、邓中夏、梁漱溟、章世钊和吴弱男夫妇等众多文化名人、朋友、学生。这里也是李大钊和同志们、朋友们聚集活动谈论事情的地方。
为党起名
1920年1月,陈独秀从武汉讲学回到北京。因受到警察当局的追捕,由李大钊护送,陈独秀化装离开北京去上海。分手之前,他们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国情,交换了建党的意见,并决定南北相约建党。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建党初期,书信往来频繁,关于为党起名的问题,陈独秀来信问李大钊,李大钊和张申府研究后,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秘密组织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研究会很快发展到全国,很多会员后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0年9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成员有李大钊、邓中夏、张申府、罗章龙、刘仁静、张太雷等。同时,在李大钊的关心和支持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了。这些组织后来都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
在北京大学,他第一个公开宣讲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唯物史观,并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反动当局十分害怕这种新思想的蔓延,曾暗中派警察便衣前来查询这个团体的情况,李大钊机智地说这个团体是“马尔格斯学说研究会”。警察赶紧向局里汇报,最后警察局认为这个研究会是研究人口论的。
李大钊在任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期间,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社会名流。但他生活俭朴,“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一张大饼,一根大葱,常常就算是他的便饭。
有人去他府上拜访,见他的幼女钟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名教授的女儿。
有位亲戚对此很不理解,有次问起李大钊,他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亲戚迷惑不解:“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直到后来才明白李大钊所说的“点种”的意思!他所说的种子,就是革命的种子,共产主义的种子!
相约建党
1921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华,他经上海来到北京,与李大钊商谈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相关事宜。经过李大钊、陈独秀的建党准备,以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备工作,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李大钊因领导北京国立高校教职员工进行索薪斗争,未能参加中共一大,经研究决定派张国焘、刘仁静作为北京代表出席大会。陈独秀也是由于公务难以脱身未能参会。在1921年11月签发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定为由李大钊负责领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陈独秀负责南方地区党的工作。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李大钊被反动当局通缉,他就从院内有三棵海棠树的石驸马后宅35号,秘密地搬到铜幌子胡同甲3号,并在这里写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纪念刘宁和“二七”》两篇文章。这处宣武门内铜幌子胡同甲3号的住宅是李大钊在北京的第五处居所,位于石驸马大街(现新文化街)南、回回营胡同东。往南穿过水月庵胡同,就是宣武门的城墙。
幌子是旧时商店门前悬挂或摆出的表明店内所销售商品的标志,如酒店门前悬挂酒葫芦,药店悬挂的木制膏药等。而用铜制的幌子招徕顾客的店铺就是大买卖,铜幌子胡同曾经是店铺林立,十分繁华热闹的地界儿。
几进几出于京城
1924年是李大钊一生中最艰苦、最繁忙的一年,也是最为辉煌的一年。
这一年春天,国共第一次合作,李大钊代表共产党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与孙中山先生共商大事。李大钊刚回到北京,北洋政府警察总监王怀庆,以“共产党首领”罪名,下令通缉逮捕李大钊。得到消息后,李大钊剃去标志性的两撇浓黑胡须,穿上长袍马褂,扮装成商人,由儿子李宝华陪同,携带轻便软包,从容通过军警的岗卡,进前门火车站去往五峰山。
李大钊与其子李宝华刚刚登上东去的火车,王怀庆派的军警就闯进铜幌子胡同甲3号,经过一番搜查和盘问之后,一无所获,悻悻离去。当天夜里,就有军警装扮成流氓,到院里寻衅闹事,更有“盗贼”,偷偷潜入院内,偷鸡摸狗,打探消息。
几乎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派人登上五峰山,通知李大钊回京,率中共代表团到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考虑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同意李大钊直接从五峰山至昌黎乘车赴苏联。
临行前,李大钊派人送信给妻子赵纫兰,信中说,“这不过是一时恐怖罢了,不出10年,红旗将会飘满北京。”
待李大钊从苏联回京时,已是枫叶刚红的秋天。为了安全考虑,李大钊从铜幌子胡同甲3号,迁居到报子胡同对面的邱祖胡同居住。
往事如烟,历史的一幕幕早已化成尘埃消失,但关于李大钊的传奇人生,却已深深烙印在古都北京,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永远被后人所传颂。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