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淡化”处理与制图教学
2011-12-29张志梅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学生素质及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制图课教学的质量,就是摆在我们每个制图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怎样才能搞好制图课的教学呢?我觉得除了抓好常规教学的几个环节外,着眼于教材的“淡化”处理,对提高制图教学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知识的“淡化”处理,形象地说就是要拨开笼罩在知识表面上的一层由浓重的专业性与抽象性所形成的神秘雾纱,寻根求源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因果联系,以达到认清其内在规律性及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性。在制图具体的教学中,应主要致力于以下4个方面。
一、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即把所要学的知识附着在学生们所熟悉或易于接受的知识上进行传授,使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以便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至关重要的新生第一课的教学中,就不应进行过多的知识输入,而应把重点放在对机械制图通盘知识体系的淡化上。我们可将制图与学生十分熟悉的语文知识进行类比:我们可以把图样比作一篇文章,那么图中的线条就是我们的千言万语,尺寸标注就如同我们的汉语拼音,而技术要求就好比各种修辞手法,标题栏就是文章的题目与说明。通过与语文知识的联系,不仅将制图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出来,同时也将整个知识体系进行了类比的淡化处理,从而消除了学生心理上对制图知识的神秘感与恐惧感,也建立起了对制图课的初步认识,进而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好胜心。
二、 加强本课中知识点间的联系
要致力于各知识点自身规律及实质的挖掘,通俗地说,就是理出一条线,带动一个面;突破一个点,解决一大片。例如,在基本几何体的投影及表面求点的教学中,首先就应进行前后知识的贯穿与呼应。若不加说明地直接照本宣科,学生就不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表面求点,表面求点究竟意义何在,从而带着极大的盲目性去学习,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也引不起充分的重视。若事先使学生明确了表面求点的目的与重要性,则无疑为后面的知识埋下了伏笔,作好了铺垫。当进入“截交与相贯”的学习时,学生就会感到似曾相识,这样,无形中也就“淡化”了知识。另外,要加强对知识点本身的内涵透析,找出实质与内在的规律性,进而重点突破、以点带片。如在难点“截交与相贯”的突破上,首先可以将其归纳为相交或相贯表面求公共点的问题——点的投影作图问题。然后,通过圆锥上4条特殊位置素线上点的求法,引出辅助素线法(辅线);由圆台、半球的投影引出辅助平面法(辅面),进而推广到其他几何体的截交与相贯问题上去。这样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就使学生认识到了使用这些辅助手段的实质与目的——变一般点为特殊点,进而才能开拓思路,有余力去研究,选择恰当的辅助手段去解决问题。
三、 注重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即将机件的形体特征技术要求与机件的工作情况相连系,以加深理解与记忆。例如,课本中反复出现的轴承座这个铸造件,如果弄清了它的工作情况,就能知道,圆筒壁属于工作面(配合面),应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圆筒中心高、底面及底座上的孔心距与装配有关,也应有较高的要求,其他表面及尺寸的要求就可相应低一些。
四、 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尽力克服制图的枯燥性与抽象性,增加其生动性与直观性。制图是一门注重观察,注重空间概念形成的学科,因而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贴近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学中,可以对身边所熟悉的事物,从铅笔、书本到桌椅电灯,从篮球、排球到哑铃及跳绳上的手柄等等进行广泛的联系。例如,讲点的投影及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时,若仅从三投影体系中的坐标关系入手进行分析,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板书了一大片坐标关系,而学生听得费心劳神,心烦意乱。尽管通过反复的练习,也能达到目的,但事倍功半。如果在上课时能加入一个形象的实例:你正面看某同学是1.70米,从左边看是否会变成1.50米等,情况就不大一样了。尽管这个例子严格地讲不很严密,然而它贴近生活与常规,学生能不假思索地加以接受,进而对投影规律就有了一个形象而深刻的认识。
另外,在具体实施“淡化”教学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忌没有根据,不合情理地牵强附会,随意联系和夸夸其谈,任意“淡化”,甚至还有可能造成错误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概念。②忌过多地引用与本课程关系不大的专业名词和行话。若一定要用,则应给学生讲清其含义。否则不仅不能淡化知识,反而会使学生感到莫测高深,造成畏惧心理,增加学习负担。③语言要准确,所指要明了。避免使用一些笼统含糊的概念,以具体求“淡化”。④严把“度”字关。对于浅显易懂无须“淡化”的知识,不要一味地“淡化”,该粗的地方粗,该细的地方细,否则会给人以蛇足之感,失去“淡化”本意。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知识的“淡化”处理,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制图这门学科存在知识结构离散,内容多样及不确定等特点,但是只要努力探索“淡化”这一教学途径,同样可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及相互联系。而对知识寻根求源、搞清因果、理顺头绪、普遍联系,就是本文所述知识“淡化”的精髓所在。其目的就是要使知识贴近生活与常规常识,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使学生放松心理,轻松愉快地学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丹江口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