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效应
2011-12-29吕春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教学,情感因素被疏忽。而情感是人对实践中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客观事物与主体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并对人的活动发生影响。在校大学生必须刻苦学习,以应对就业竞争的激烈,但生活空间窄化,情感支持缺乏,体育课便是他们情感交流、情绪释放的重要场所。情感因素对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及各项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情感;体育;效应
情感教学要求教师把最基本的责任放在受教育者身上。情感在人们的运动中能否产生有益的效用,取决于教师是否不失时机、灵活运用,及时引导、激励、唤醒学生的情感。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体现在每一次课中,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件发生的事情之中。教师情感教学运用得当,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 注重情感交流,和谐上课气氛
情感交流能释放学生的压力,产生积极饱满的情绪,师生在思想上产生共识,在心理上引起共鸣,在行动上形成共力。大学生学习紧张,加之有的学校推行竞争机制,学生都有一种不得不拼命学习的感受。体育考分也是其中的学分之一。每学年第一次课,学生关心的就是考试。为此,教师应积极交流,打破拘谨,阐明观点:大学体育课是辅助完成其他功课学习而专门设立的一门功课。其学习不在于考分,而重在每一次实践,重在体育学习的文化性、娱乐性,是应该区别于其他课程学习方法的另一种形式的学习,重在过程。
二、 进行感情纠正,去除消极因素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向成人转化的重要阶段,他们趋于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有着强烈的独立个性,内心深处又需要别人的帮助。教师理应尊重和理解他们。然而,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又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纠正他们的缺点。对于那些有骄傲自满、消极厌恶、自卑害怕等缺点的学生,以情感之,以情诱之,以情教之,会达到预期的良好的效果。消极厌恶型的学生,在课上表情淡漠,思想不介入。对于这类学生,要利用体育课可直接面对现实、便于交流的机会,伺机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如询问他们对体育课的具体意见,诱导他们思想转入体育课堂中,然后再和他们一起开心地活动。如此,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好感,感情上觉得要认真上课,行动上也投入一些,且在运动中找到乐趣,也就形成了兴趣。同样,对于那些紧张、自卑的学生也格外多地给予关爱、鼓励。教师耐心亲切的教导,既可纠正他们技术动作,又能放松他们情绪,可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 投入情感关怀,增进师生感情
大学生大多数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的,离开父母到学校过集体生活,内心深处感情较脆弱。教师给予他们的爱护、关怀,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感谢老师之余,也加倍努力学习。对于课堂上有伤的学生,在课后应关心他们的伤势,指导治疗,或亲自帮助按摩,关注其病情。教师的关爱,可以化作体育学习的动力。
四、 转化体育差生,及时鼓励表扬
情感教学对体育差生的作用,尤其突出。有些体育差生,本身身体素质差,健康状况不良,有些过分矮小肥胖,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动作僵硬,学习迟缓,尤其技术性较强、要求较高的动作更是束手无策,望而兴叹。教师对待这些差生不要歧视,不要随意批评指责他们。对他们要热爱关怀,耐心指导,经常鼓励,努力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处在友爱、信任、快乐的体育氛围中,不仅情绪上得到支持,也会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而当他们取得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
五、 批评得当,效果较好
批评是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但要讲究方式。如当学生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搞小动作时,教师应用暗示性批评。可用目光注视一下学生,从而使该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对,继而进行调整,改正错误。如果学生由于兴奋性过高或过低,或者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无意识地干扰他人,此时教师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缓的语气及时提醒大家注意。而严肃批评,一般用于经过提醒后屡教不改,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情况。挖苦学生不应提倡。挖苦学生,未必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会对教师产生拒绝、不满的情绪,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影响以后的教学。
六、 加强情感影响,培养体育锻炼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关爱,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感动学生并带动学生投入体育锻炼。这种感召力,使大多数学生首先敬爱其老师,而后通过老师进而也爱上了体育运动。运动带来的喜悦,时时伴随着他们。当学校阶段的体育学习结束后,学生踏入社会,大学时代美好的人生体验与生活回忆,将促使其保持对体育运动的亲近感,使之乐于终身参与体育运动。教师在学生中产生的真正魅力,让他们一生投入到快乐的运动中。如此,体育教师完成了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的光荣使命,其深层的社会意义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
践[M].北京: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