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教学简论
2011-12-29王洪波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摘要:中学历史课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本文从历史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历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历史课教学的必要方法三大理论视角,对中学历史课教学进行了简单的论述。这对于中学历史课教学,也许有着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教学;意义
中学历史课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制约与影响,历史课只在文科班开设,并且不作为一门主课。因此,排不上应有的位置,常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对中学历史课教学的讨论与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从当前我国教育正在实行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从未来人才市场对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来考量,中学历史课应摆到重要的位置上,历史课教学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为此,笔者根据个人多年来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与理性思考,对中学历史课教学发表几点浅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 历史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历史课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一门课程,是人类历史事实的记录与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今天具有重要的参照、借鉴、启示作用。我们唐代的魏徵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的话,清代的龚自珍也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事实上,人们都生活在现实中,也生活在历史中,在我们现实生活的各种事物之中,几乎没有一件是与历史无关的事物。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实,预知未来,我们必须熟知历史。因为历史经验及其发展规律,是我们观察、分析现实,研究、预测未来的重要参照系。
对于中学生而言,历史课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通过历史课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牢牢树立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光荣、辉煌、伟大的民族史。虽然自鸦片战争以后,有过一度屈辱、苦难的历史,但是屈辱表现出奋进,苦难营造出顽强。五千年的民族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通过历史课教学,正好可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形成思想、道德、人格的智力支撑。另一个层面是通过历史课教学,丰富学生的各种历史知识,包括中外的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等等,有利于未来的各项工作。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知识的丰厚渊博,会使人们的各项工作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例如郭沫若就精通历史,所以才创作出优秀的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相反,如果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就会使人在工作中出现差错与失误。例如,众所周知的著名影星赵薇的“日本军旗装”事件,就是因为典型的“史盲”惹的祸。由此可见,中学历史课教学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
二、 历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予以剖析。
(1)纵向的历史脉络。纵向的历史脉络,是指从古到今以时间为序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中国和外国自古至今的历史,了解了人类文明是如何产生、又如何演进到今天的大致过程。但是,对于悠久灿烂、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来说,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梗概;我们只是对那些过去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尚未形成一种深厚的历史感、一种宽阔的历史视野和一种敏锐的历史洞察力。”
(2)横向的历史深度。在高中阶段,则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人类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不断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创造出日益完善的政治制度,为文明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保障。我们要学会在一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历史中,观察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进程,观察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
(3)立向上的历史高度。在高中阶段,要在纵向的历史脉络、横向的历史深度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登上立向上的历史高度。“在这里,对历史人物、历史上的改革、战争、民主思想、文化遗产和许许多多历史奥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选学有关课程,拓展历史视野,深化我们对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解。历史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人物、事件、制度和思想展现出来的。”
由此可见,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层层递进的。
三、 历史课教学的必要方法
明确了中国历史课教学的重要意义与主要内容,还要运用正确良好的教学方法。方法虽然是手段,但对于实现目的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认识论是关于人类知识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方法论则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对于中学历史课教学而言,其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均属于认识论范畴;而教学方法,则显然属于方法论范畴。具体而言,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亲情互动法。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的双边亲情互动,在情感交流与共鸣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什么”为“怎么学”。②启发诱导法。要远离“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代之以启发诱导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③艺术表演法。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讲课艺术,像讲故事、说评书一样地讲授历史课,努力达到纪连海、王刚那样的讲解水平。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课教学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限于篇幅和水平,本文只能蜻蜓点水,简而论之。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