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消防教育对学生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意义

2011-12-29胡尔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程教育由过去重认知、轻技能或认知技能并重的儿童发展模式,转向素质教育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等多元素质儿童发展模式,即有识之士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发展,为了儿童的一切发展”的全面发展观。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后,笔者认为,儿童的全面发展观在空间上不能囿于学校内,更应向家庭、社会、自然延伸发展,在时间上不能囿于学龄段的发展,更应向学龄后的青年、成人等发展延伸。在学龄段的学校儿童教育中,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教育观应服务于儿童终身可持续科学发展,这才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课程教育。然而,儿童终身可持续科学发展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纷繁复杂,本文仅从消防教育这一特定视角,论述对儿童终身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意义。
  一、 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
  教育界极度关注儿童生命教育,并配发了《生命教育——小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读本》。但笔者细研3~6年级读本发现,该系列读本不过将平常学校零散的附属于德育工作的生活常识、自理能力、健身等生理教育和相应的生活、学习、乐群等心理教育,以儿童喜闻乐见而又短小的案例、故事形式呈现,并辅以一定的深入浅出的心理学分析。纵观系列读本,内容均为常态生命教育,而非常态极端生命教育,比如消防教育、地质灾害教育(尤其地震教育)等各种在儿童甚至终其一生几无可能发生而一旦发生将危及生命的生命教育及各种不可测的危及生命的教育,或多或少被忽视。科学而又合理的逃生意识、经验、技能,直接影响绝境中个体和群体能否在有效外力救援情况下劫后余生。而科学、合理、适当的学校消防教育,是构成完整的学校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学校、家庭、社会为何忽视消防教育?学校安全教育常抓的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活动安全、交际安全等,师生、家长、干群普遍认为消防远离实际。学校及儿童可触及的,是公共场所消防设备且大量预案,所以认为学校消防教育是耗费学时和师生精力的杞人之忧。这种消防教育意识淡薄、麻痹的思想,严重制约了学校消防教育。也许绝大多数儿童终其一生也绝不会遇到火灾,但我们绝对不可能排除。儿童及其将来发展的某一节点,若置身于火灾之中,倘无科学的逃生意识和技能,本不会被火灾终止的生命却因自身心理慌乱、无理性盲目逃生而终止(这种现象常见于多起火灾公共场所)。甚至非理性逃生所造成的生命损失,远大于烈火可能摧毁的生命损失。可见,消防教育是构建完整学校安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对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安全教育。
  二、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儿童学科可持续认知体系
  基础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科学地规范了小学学科课程体系,大大减轻了儿童过重的学业负担,构建了儿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知体系。但在教育教学中,广大教师发现,现有小学课程体系仍不能全面构建完整无缺的认知体系。教育部门也发现了学科课程不足之处,每学期随学科课本发放各类课外读本。比如:《军歌嘹亮》《人民的胜利》《环境教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还分低、中、高年级段不同版本。同时,在教学学时安排上,还颁发了每周学科、非学科学时标准。仅以小学四年级为例,周学时安排了科文、劳技、信息、班队,计4节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学科课程(劳技、信息纳入综合实践课程),却是儿童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课程。但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一样,并未发教材。我校做法是,按甲周至辛周,安排了甲周健康课、乙周环境教育课、丙周消防教育课、丁周交通安全教育课、戊周法制教育课、庚周毒品预防教育课、辛周国防教育课。尤其是学校申报并立项了扬州市级规划课题《培养小学生消防意识研究》,将儿童生命教育中关于消防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上升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为阶段,构建了儿童终其一生不可或缺的可持续发展一环。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根据我校特色弥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导下的省颁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学科课程认知体系的不足。我校消防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所体现的素质教育大课程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儿童学科认知体系的不足,服务于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 有利于培养应对非常态情境心理素质
  小学阶段教育大都以人类间接经验的认知为主,辅以一定的服务于间接经验认知的实验、实践教学,儿童真正意义上独立于学科间接知识学习之外的实践机会较少,更难有培养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机会。而学校消防教育这一实践锻炼,远大于理论认知的学校“选修课程”。它并不局限于儿童消防理论认知,比如消防标志、常识、逃生、救生方式等常识性认知,更是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儿童应对非常态情境能力的意识和品质。从国内高密集人群公共场所火灾人员伤亡案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火灾情境中,人员本身的应对非常态极端情境的意识、能力、品质的缺失所造成的生命损失,甚至大于火灾直接烧、呛、中毒、建筑坍塌等造成的生命损失。具有高素质的应对极端非常态环境的意识、能力、品质,可大大减少甚至摆脱死亡的威胁,而这种意识、能力、品质,只能在实践操作中训练养成。所以,我校在消防教育中抽出大量学时,同时与其他学科(如体育、综合实践)整合,对儿童进行消防实践操作训练教育。比如:学校紧急有序地从高层建筑中疏散演习,住宿生虚拟火灾情境下疏散逃生,或虚拟无法直接逃离火灾现场情境时,如何科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洗手间、打湿身体、脱掉化纤服饰、湿毛巾捂口等尽一切可能科学地延长时间等待救援。切不可无理智地在现场尤其是不熟悉火灾现象路径情况下乱跑乱撞逃生,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而这种非常态极端情境下的冷静而清醒的思想、品质的养成,有利于儿童一生中在可能出现诸如火灾、矿难、地震等各种不可测的极端危及生命的情境中冷静、清醒地逃生,从而有效减少、避免伤亡。
  总之,学校消防教育能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邮市车逻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