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应用

2011-12-29何弢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人才市场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应增强办学的灵活性,因而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分制改革势在必行。在学分制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学管理和教务工作遇到了若干新课题。本文就高职院校在完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实施现状、解决方案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最后得出高职院校要实行学分制,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的结论。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教务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为高职人才提供了比普通本科人才更广阔的空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和终身学习等人才培养观念;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推进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因此,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走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必由之路,这给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 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的现状和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意义
  (1)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的现状。目前,完全学分制仅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高职院校的学分制管理形态大部分是学年学分制,但其实施的实质依然是学年制,即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制订的课程和达到规定的毕业条件要求。学生自进校开始就有班级、年级等限制,对课程、任课教师选择的灵活性较差,在学分制管理中离完全学分制,甚至离学年学分制的要求都甚远。
  (2)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现实意义。完全学分制是把所有课程用学分来量化,学生在较为宽松的规定范围内自主选课,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与学年学分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取消了学生在校修业年限的限制,学生可灵活地安排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用时间来限制,而是用修得的学分来限制。相应地实施导师制、选课制等配套制度,以保证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在这种教学管理制度下,学生可根据就业导向和个人志向进行学习的自我规划、自主选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以往的“为学习而学习”转变为“为兴趣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教师要在教学改革方面多花精力、多下工夫,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 高职院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难及对策
  要想推进完全学分制在高职院校的实施,就必须充分认识并设法解决所要面临的如下几方面困难。
  (1)教育理念陈旧,不利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从以前的中专转变而来,教育理念稍显陈旧,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能力较差,对完全学分制的内涵理解不透彻,对利用现代的信息化工具实施教学管理的适应能力也较差,总是以一种“先入为主”的姿态,认为以前的什么都是好的、对的,“与时俱进”的理念较淡薄。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就必须要转变观念。可以通过大量的宣传和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一方面要扩大参学的群体,再一方面要切实保证学习的质量,进而把新理念新思想贯穿于制度建设、专业建设中去,深化教学改革。
  (2)教学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完全学分制的需要。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的扩充速度不及学生人数的膨胀速度,而实施完全学分制则需要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充分调研,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投入和浪费;整合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3)教学管理水平落后,不能保证完全学分制的运行。教学管理以粗放式管理为主,对教学过程的内部规律缺乏深度的研究,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利用信息化先进管理手段的比率较低,导致了管理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好的局面。随着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多校区的格局、完全学分制的试行改革等都给目前的教学管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针对教学管理水平落后的现状,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深入实施信息化管理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必由之路。同时,要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只有信息化管理完善了,才能实现教学管理“以人为本”,才能为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 完全学分制的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践
  就教学管理的手段来看,构建现代化的教务管理系统,全面实施教务管理信息化,是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第一步。随着教育的多元化越来越多地在教学管理和运行各方面有所体现,教务管理的形势也越来越复杂,这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发展高效的、智能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教务管理信息化也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2005年,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充分考虑教务管理实际情况后,引进了教务管理的专用软件系统来代替传统的手工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2008年对原有的学年学分制的教务管理软件进行了升级的,使教务管理系统能够为实施完全学分制所用,并且在2008级的一个专业大类进行了完全学分制的改革试点。探索性地改革该专业大类的人才培养方案,借助信息化技术,实施了导师制、选课制等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应用。
  (1)课程安排管理。由于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选课制,使得学生所在的“教学班”和“行政班”不一致。一方面,学生自主选课而形成不同的教学班;另一方面,为了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仍然保留学生的教学班。这使得在课程安排上就要打破原有按行政班实施课程安排的做法,而依据教学班进行排课,形成了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有不同课程表的情况,传统的班级课表就不能体现整个班级的课程安排情况,而学生的个人课表才是最准确的安排表。
  (2)选课管理。完全学分制的核心就是选课制,通过互联网络,学生登陆自己的账户进行选课。由教务部门事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进行专业计划、教学任务的安排,然后将信息开放,学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点进行选课。整个选课过程可分为两轮,第一轮采用“筛选制”,即每门课程没有教学班人数的限制,任何学生选择课程与教师的机会均等,没有名额限制和先后顺序,系统会适时显示教学班的限选人数和报名人数。此轮选课就类似于“报志愿”,如果报名人数超过教学班限选人数,则由管理软件对所有报名人数进行随机筛选。第二轮采用“优先制”,即“先到先选”,在第一轮结束后有余量的课程中进行选择。学生的选课结果可以到管理系统中查询,并且可通过学生个人课表进行查询上课信息。
  (3)考务、成绩管理。对于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的考务组织与原有要求是一致的,都必须做好“高要求、严标准”。只有端正了考试风气,才能真正促进教学的质量。在完全学分制改革试点过程中,要确保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课程学分计算的正确性。完全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判断学业完成的唯一标准,因此就要求每一个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要认真负责地重视和对待自己的工作,避免粗心大意。
  (4)教材管理。实行完全学分制对于教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条件下,教材的管理相对比较简单,行政班就是教学班,全班学生所需要的教材和最终使用的教材是相同的,不管是在教材征订工作,还是在教材费用结算工作中,一个班的全体学生都是一致的。但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进行课程选择,这就造成一个教材征订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征订模式,要以课程的实际上课人数为准。在教材结算时,也出现了每个学生因为选择课程不同,使得其使用的教材费用也完全不同的情况。
  四、 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教务管理繁杂、琐碎而又责任重大的这一特点,尤其是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使得教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在实施教务管理过程中就必须借助先进的手段和技术,不断完善教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同时,要定期地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素质的培训,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双管齐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在完全学分制的改革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但我们都必须通过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工具、手段加以解决。可以说,信息化管理是教务管理必由之路。同时,每一个从事教务管理的人员也必须随时提醒自己,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才能适应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