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薪差距
2011-12-29王石川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虽然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且在大学生身上人力资源的投入收益最终会得到体现,但他仍担心这种现象造成负激励的效应,“干吗让孩子去读书?干吗上大学?然后就是干吗上高中?”
仿佛如魔咒一样,每隔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就会袭来。而每每出现,总会引发人们的议论。
平心而论,如果与30年前的大学生相比,今天大学生的身价大大降低。知名学者于建嵘曾回忆道,“1979年我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现师大)政教系。当时我们厂区只考上为数的几个大学生。我对我母亲说,您没有工作不要怕,我一毕业就能让您过上好生活。”现如今,有哪个大学生敢对他们的父母说这样的话?有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他们不停面试,成了“面霸”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仿佛成了廉价的白菜,有的人为了积累工作经验,甚至声称不要工资。
然而,如此便能说明读书无用吗?
首先,当时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而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大众教育时期。数字显示,2010年,全国不少省市的高考统招录取率达到创纪录的80%。换言之,考大学太容易了,大学生太多了,在就业岗位尚未同步配套的前提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必然。
其次,评判读书是否有用,收入不是唯一标准。不能因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就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一方面,如果单纯从金钱或收入来考量读书是否有用,这是对读书、读大学的一种狭隘理解。因为读书带给人们的不止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改变,包括精神和思想上的丰盈。另一方面,拿农民工对比也有偏颇。事实上,一些农民工由于拥有一技之长,且工作经验丰富,其收入相对来说高一点十分正常。再说,不少农民工工作量大、劳动强度也大,为何不能有高收入呢?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收入低,应该看综合因素,比如学非所用,或者说没有学到知识,师生共同混课堂就值得关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66.7%的人感觉当下大学生不认真上课情况普遍。一些高校“教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试问,这样的老师能教出有价值的东西吗?这样的学生,能学到真知吗?而学不到真知,拿什么走上工作岗位?
再有,对贫寒子弟来说,读书仍然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也许在今天,考上大学没有数十年前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不读书更可怕。一个顺利完成大学的人与一个没有高等教育经历的人相比,其未来不可同日而语。常常听贫二代说,“‘官二代’‘富二代’有的是背景,我有的只是背影”,但是如果不读书,不做“拼二代”,其子女日后恐怕只能继续感叹自己只有背影。
当下,有关部门不断强调“教育强国”,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面对“读书无用”的感叹,有关部门应拿出些具体措施,鼓励年轻人积极主动地去读书、接受教育,同时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更公平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