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教授”石雪晖
2011-12-29李伦娥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教授、博导、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在湖南,石雪晖很有名。但是,2010年9月5日上午,记者在葡萄园里见到的她,肤黑发乱,满头大汗,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拎着串葡萄,大热天还穿着双沾满了泥的雨靴,黝黑的手臂上满是蚊虫叮咬的红疙瘩。这模样,分明就是辛勤的农家大嫂,哪里像教授?
但是湖南的许多农民就认她这模样,就喜欢她这模样,“是我们农民的大恩人”“是救星”“活菩萨一样”,农民用自己朴素的话语这样夸赞她。因为有了她,湖南的葡萄种植从零星几百亩到如今的43.7万亩,湖南无数的农民成为万元户、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富翁。
为了让农民致富与葡萄结缘
24岁的石雪晖从湖南益阳沅江的一个农场考到湖南农业大学读书的时候,她没想到自己会一辈子与葡萄结下不解之缘,更没想到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了还要时时回到农村,还要干一辈子的农活。
当石雪晖以优异成绩留校的时候,心中的理想是当一个好老师,为此她一次次地参加各种培训班,参加各种考试,以弥补“工农兵学员”的不足。终于,1987年10月,她被派到日本做访问学者——这在当时的“工农兵学员”里,凤毛麟角。
曾经,在她的心目中,老师就是在讲台前上课,在实验室里做课题,但是湖南农大的老师们一直有个好传统,大批老师深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作为农学老师,自己的工作重点到底在哪里?耳闻目睹前辈们的工作作风和在日本的一年学习,石雪晖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一年的访问学者研究结束后,她婉拒导师让自己留下来继续读博的邀请,如期回国。
在日本,石雪晖主修的是柑橘。可是回来后,她却迷上了葡萄,因为当时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提子”的葡萄,每公斤可以卖二三十元。“如果我们湖南的农民也能种上这种水果,致富就不用愁了。”石雪晖寻思着,并且在学校周围寻找这样的农民。
1993年6月,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农民慕名找到石雪晖。这个农民名叫王先荣,高考落榜后在澧县家里种了27亩葡萄。那一年已经挂了果的葡萄突发疾病,种了6年葡萄的王先荣翻遍手头所有资料,问遍所有能够联系到的专家,还是无法控制病症。他急得背着病苗直奔省城,从省农科院到省农业厅,除了有人知道这个病叫黑痘病外,没有找到任何答案,最后经人指点,他找到石雪晖。石雪晖一边掏钱安排王先荣在招待所住下,一边连夜找来七八个专家,紧急研讨出7套整治方案。“我像得了宝贝似的,当时已是凌晨一点多钟,我顾不得休息,像揣着救命仙丹似的立马赶回澧县。”王先荣说,15天之后,黑痘病被全部控制。
这以后,离学校三百多公里的澧县,就成了石雪晖的第二个家,也是她给学生上课的第二个课堂,当然更是她实现“提子梦”的地方。而澧县的葡萄,也在18年的时间里飞速增加到两万多亩。王先荣在她手把手地指导帮助下,不仅读了本科,还被湖南农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硕导,2010年4月,还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跑遍三湘四水终圆“提子梦”
“提子梦”之所以难实现,是因为这个品种只能在年降雨量600毫米以下的地方种植,而湖南的这个数字却是1200毫米~1700毫米,再加上南方昼夜温差小,高温高湿气候易导致葡萄多病、果实着色差、口味不佳,所以之前湖南乃至南方都没人种过。
但是,石雪晖和她的科研团队,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硬是突破“禁区”,先后引进242个品种,从中筛选出20个;同时改变以往的栽种方式,采用嫁接育苗,从引进的38个砧木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南方的4种砧木,大大提高了葡萄的抗性和品质;栽培上也研究出一系列的无公害配套技术。“提子梦”终于实现。如今“提子”已在湖南、江西、湖北等省成功种植,推广面积达20万亩。种植“提子”,至少比栽种欧美杂种葡萄,亩均增收3000元左右。
数字容易罗列,但数字背后,石雪晖付出的辛劳,难以言说。
南方农民种葡萄本来就是个新鲜事,种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遇到的难题就更多了。二十多年来,石雪晖领着她的学生们,常德、岳阳、怀化、郴州、衡阳,几乎跑遍了三湘四水,常常是农民一个电话,她起身就走,实在不行,她也会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指导。来自学校的一个统计是,从1988年到2008年,整整20年时间里,她的足迹遍布湘鄂赣的56个县市98个村庄数百户农家,行程6万多公里,为农民义务讲课140多场,指导农民新建果园2万多亩。
2007年,种植面积已达15 000多亩的澧县,葡萄长势非常好,农户们心里乐滋滋的。可是,眼看丰收在望,主要种植基地——兔子口村等地的葡萄却出问题了:一串串青葡萄一捏就掉水。“是水罐子病。”正在岳阳出差的石雪晖当即诊断,她说,这种毛病很容易治,其实只要疏果就可以了,一株不要结太多,10~12穗就行,可当年兔子口村的葡萄却一株结果三四十穗,这怎么行啊,水分养分都跟不上,肯定得病。“石老师,我们听你的。”农民们含泪疏果,“剪下来的青葡萄堆成了山,我看着也心疼,可不这样,农民会颗粒无收。”之后,石雪晖又指导农民松土补钾肥、叶面喷营养素等,很快,剩下的葡萄起死回生,喜获丰收。
3年完成了10年的教学工作量不停地往农村跑,还要不停地接电话、回邮件,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还有邵东农民申文明要带着家乡的土请她鉴定是否适合种葡萄,“波尔山羊”养殖户询问“羊粪对葡萄的作用”,湖南大学大三学生黄金权替家在大别山的父母请教“哪些品种适合在家乡种”……而且不仅仅是葡萄,柰李、柑橘等许多水果,只要她知道的,只要有人求教,她就一定要设法解决。她的手机、邮箱,人们都能从网上查到。
与此同时,来自学校的统计表明,这么多年来,石雪晖虽然“只要哪里需要,她就愉快地奔向哪里”,但从来没有因此影响一点教学。她先后承担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教学,所授课程包括果树栽培学、园艺原理与技术、园艺概论、果树栽培生理等,1989年刚从日本回来时还连续3年给博士生、硕士生开设日语课。那3年,她的工作量为1 476.6标准学时,相当于10年的工作量。就是现在,她仍带有5个博士、3个硕士,每年工作量达900学时,而正常规定的才240学时。
“石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研究生徐丰告诉记者,他最开始时对自己的专业很不感兴趣,“怎么读大学还要像农民一样拿锄头”,但是为石老师的精神所感动,为农民们对石老师的尊敬所感动,本科毕业,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石老师的研究生。
老下乡,科研怎么办?“写论文肯定有影响。”石雪晖说,中国农业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约了她两本书,几年了,她都没时间动笔。记者查看有关统计也发现,这么多年来,石雪晖论文并不太多,专著也较少,“都在农民的果园里”,石雪晖与记者开玩笑。科研经费呢,更不值一提,那些年加起来才三十多万。“现在我有钱了”,采访时她高兴地说。多少?“五十多万吧。试验、下乡、给农民送果苗,给研究生发补助,这点钱,够用了!”其实哪够啊。获省科技进步奖的5万元资金,她全部用来补贴;许多时候下乡是自掏腰包,有时候,甚至让女婿当司机;学校里的两亩多科研基地,自己领着学生干,因为工人嫌太累跑了;二十多年里自己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自行车,“骑了18年的那辆被偷了,我又买了部新的。”采访时,她还特意告诉记者。
身为母亲、妻子,如今又做了外婆,整天工作、下乡,家里怎么办?说起这个话题,石雪晖不作声了。她说,女儿年幼的时候,一会寄放在老家、一会寄放在姨妈家,好几次,女儿都认不出她这个妈妈了,以致如今也同为大学老师身为母亲的女儿,再忙再累也不肯将女儿放到奶奶家带养。“有阴影。”女儿说。女儿管不了,丈夫也照顾不上。丈夫才57岁时,石雪晖就让他离职照顾家里。要知道,丈夫也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呢,可为了她的事业,他只能“做家庭劳模”。“比你这个全国劳模矮六级。”丈夫自嘲。
这一切,为什么?“只想让农民快点致富。”石雪晖说,说这话的时候,她满面春风,黝黑的脸上放射出红葡萄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