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29刘亚斌
成才之路 2011年1期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想。在农村,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英语教学其实也是一种交际合作过程,基于这一点,本文就合作学习应用的意义、基本原理及其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等方面作初步探究。
关键词:合作学习;农村;英语教学;问题
一、 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
合作学习是在课堂内外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个体学习目标构成小组集体学习目标,各个小组目标又构成班级整体目标。小组一般由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每名成员对小组任务的完成都负有责任,而且组员之间共享信息,相互依赖。
二、 合作学习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英语交际意识的淡薄
在边远农村学校,尚没有形成良好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课堂氛围,教师和学生不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英语口语交流。学生的英语学习仅限于课堂之内,只做到了对教材的领会和巩固,而能动地将书本知识融入学生的语感,并在校园内形成英语学习的热潮,这一切都受限于学校教学设备和硬件资源的缺乏。教学硬件的缺乏,使得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常常格式化、定型化,既无新意,又显陈旧。时间一长,学生便对合作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不太愿意,容易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 组内活动不平衡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缺乏主动性,依赖性强,只求清闲,不求上进,错误地认为合作学习可以“搭便车”,滥竽充数,活动时不参与,不动手,袖手旁观,“坐享其成”;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完全看老师脸色行事,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生“包办”小组任务,独断专行,成为小组的“权威”。这些情况,使小组内成员关系不和谐,不仅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影响教学效果。
3. 师生配合不紧密
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尤为重要,如果配合不够密切,合作学习的效果会很差。合作学习大量增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但也给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合作学习过程中,几十位学生同时开口说话,声音将会很大。此时,教师的个别指导将很难进行。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或者对英语不是很感兴趣,如果活动持续的时间太长,内容过多,会使他们产生厌烦的情绪,他们便用母语私下交谈或做其他事情。
三、 问题的应对措施
1. 营造运用英语交际的课堂氛围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英语的课内课外环境,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首先,学校要转变教学理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重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力营造学英语的校园氛围,形成学生乐于说、善于说的校园文化。其次,农村学校要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重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合作学习时学生有新鲜感、期待感。最后,进一步转变家长的陈旧观念和教师的应试观念,让英语在课内课外“说”起来,同时教师要培养并鼓励女生大胆说话,让她们真正体验到说英语的乐趣。
2. 科学合理地分组
合作小组的划分,一般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语言学习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等。可采取同质划分,或异质划分。从合作学习的功能来看,比较理想的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划分方式,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也可以按任务的难易程度划分,即采用“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划分方式,让程度较好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让程度较差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小的任务。
3. 评价方式多样化
合作学习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小组评价相结合。这几种评价形式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交互运用。教师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
四、 合作学习应用的意义
合作学习,改变了农村传统课堂教学中根深蒂固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从关系与上下级关系。在农村传统课堂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般要求学生立即并且准确地回答。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语言焦虑感过大,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而合作学习提供了较为轻松的环境。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扮演多种角色,教学更加民主。开放、交互的活动,使课堂具有一种宽松、和谐和民主的气氛。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大大降低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增强了农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冯勇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探究[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