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2011-12-29卢朱军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前人的经验之谈。但“读百遍”毕竟太耗时,能否“其义自见”,还要受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教材内容等诸多因素制约。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认真指导。
一、指导学生思路
“分析读物的内容,弄清层次,领会作者的思路”,这是新大纲对阅读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学生揣摩体会的功夫不仅要用在词句上,更重要的还在于领会文章的结构。叶老说:“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44页)如《荷塘月色》一文,在结构上以“一路行去”的游踪为线索,串写了月下荷塘的各种景物和自己的内心感受及凝神遐思。学生只要抓住了这条线索,对这篇文章就会基本了解。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进而弄清作者为什么这样构思,对拓宽理解思路和提高读写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指导学生联系
联系阅读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读了前面不顾后面,读了后面又忘了前面,孤立地阅读词句,孤立地理解词句,不会分析词句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会分析文章的伏笔和照应,更不会综合地分析文章、理解文章,从而导致了自主阅读能力的低下。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体会文章隐含的信息。如学习《拿来主义》的第九段,理解这一段中的“鱼翅”“鸦片”“烟灯”“姨太太”时,联系第一段中的“学艺上的东西”“古画新画”“象征主义”,就可以想到第九段提的是文化遗产方面的问题,再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如《故都的秋》,学生很难理解作者郁达夫既爱秋、颂秋,但笔下的秋却如此的凄清、悲凉,此时只要引导学生去联系郁达夫其人及写作其时,则难点不攻自破。
三、指导学生比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能鲜明地提示出对象之间的异同点,利于锻炼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一篇之中或几篇之间,可供比较之处是很多的,或是语言、结构上的,或是人物形象、写作方法上的。比较的方式,可以是异中求同,也可以是同中求异。《鸿门宴》中刻画了主帅、谋士、勇将和奸细这样四对相应的人物,只需略作对比分析,学生对刘、项这两个军事集团的人物以及刘胜项败的必然性,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荷塘月色》与《荷花淀》语言运用的比较。朱自清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给人以美感;而孙犁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把荷花比作监视白洋淀的“哨兵”,给人一种庄严感。为何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写呢?一个以美景反衬不平静的心情,一个以庄严之景显示军民同仇敌忾的心情。有时还可以采取逆向思维方式,从反面设比来启发学生。比如:“这个词或这种句式换成别的词或句式怎样?这一句或这一段不要行吗?”甚至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完全不同的思路或写法来进行比较。
四、指导学生想象
对于我们的语文课本,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五、指导学生质疑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转变程式化的内容,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分析《祝福》里的人物祥林嫂时,可提出问题:“对小说里的人物祥林嫂,一般我们会关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讨论,就可以概括出关注两大方面:一是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有哪些性格特点?二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然后组织学生去探究,去讨论,去解决。这样,就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篇作品及作品中人物的理解。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读”的指导和训练,充分发挥学生“读”的作用,中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就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萧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