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典型工作任务法进行行为导向教学的探讨

2011-12-29冯月崧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摘要:本文以我校汽车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为例子,探讨了典型工作任务法在行动导向教学中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典型工作任务法定义、特点和优势,工作任务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的内容和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等。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行为导向;教学
  
  近年来,我校进行了课程改革,而汽车专业的课改就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行为导向教学。下面,就以我校汽车专业课改为例子进行探讨。
  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以职业活动为依托,手脑并用、行知结合的教学法。是通过“做”来获取知识,学习是一个行动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学会做事,在他们的脑力形成一种自我激励的思想,认为自己能够做,而且做行很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劳动价值所在,这是行为导向教学的优势所在。要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这就需要很多方面条件,包括教学形式的改变、学习内容的革新、教师能力的要求等。其中学习内容的革新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我校汽车专业采用的就是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的学习内容形式。
  典型工作任务不是具体的工作环节,它代表的是一个复杂工作活动中的完整工作过程,这个完整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对结果的检查和评价。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就是实际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任务。其实,这种培养方法对于我们的学生以后的定位有三个基本的假设:一是人的职业能力成长是分阶段的;二是人的职业能力成长是基于经验积累的;三是对于人的职业能力成长帮助最大的,是每个成长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所以,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典型工作任务法的培养模式有三大步骤:首先,规划学生的知识形成的路径和阶段;其次,找到每个阶段需要突破的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设计针对性的学习、训练的教学方案。
  下面,是我校汽车专业汽车发动机类课程根据职业发展路径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我们来说明一下典型工做任务的设计。
  中职——学习领域(课程模块):汽车发动机维修;典型工作任务:发动机拆装与结构认识、××车型发动机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拆检、××车型发动机无法起动的拆检、××车型发动机水温高的拆检、××车型发动机机油压力灯亮的拆检、××车型发动机故障灯亮的拆检。
  高职——学习领域(课程模块):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典型工作任务:汽车发动机整体认识、排除电控发动机不能启动的故障、排除电控发动机不易启动的故障、排除电控发动机怠速不稳的故障、排除电控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故障、诊断电控发动机油路故障、诊断电控发动机点火系电路故障。
  例子中,汽车发动机类课程分为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分别对应中职、高职学生以后工作的岗位发展任务要求。同时该路径设定了每个发展阶段需要突破的典型工作任务,中职以部件认识和拆检为主,而高职以故障诊断与排除为主。这样,学校就可以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对应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学校,建立学生职业能力知识发展路径,明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培养重点;二是对教师,根据每个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完整的学习方案,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典型工作任务课实践应用课及考核评价标准,大大提高能力教学的有效性;三是对学生,清晰个人职业能力发展路径,区分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重点。
  当然,采用这种教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及问题,其中主要的有两个:
  1. 教师不适应
  教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心理定式的影响而不适应;二是受知识面的影响而不适应;三是受实践太少的影响而不适应。但是教师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的,因为经过一轮、二轮的教学,再加上教师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提供的学习机会,不久就能适应教学工作。
  2. 教材不适应
  现有的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因而它适合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而不适合典型工作任务的行为导向教学。所以,教材的问题只能通过学校教师自编教材的形式来解决,这就需要相当大的工作量。这个问题也是摆在专业课改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关于行为导向的教学[J].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