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下幼儿活动过程应突出主体性
2011-12-29陈艳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陈鹤琴在“活教育”的教育原则中强调: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想。因此,我们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思想,始终将幼儿作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一、 培养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
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要真正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首先就应为他们创设自我实现的环境,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我们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多给幼儿一些自我表现的空间。如:在活动中,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自由讨论、学习参与活动评价;在一日生活中,让幼儿轮流做小老师,参与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让孩子们自己照料种植角和饲养角,每天做好观察记录等。这样,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 多给幼儿主动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传统的科学教育,重在以构建一定的知识概念为前提,偏重幼儿科学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怎样让幼儿去获得知识。事实上,儿童应该注重的是科学探索的过程,而不应该是知识的解释。所以,我们关注的不应是“幼儿学到了什么?”而应是“幼儿是怎样学的?”。也就是说,可以给幼儿动手操作的,一定给幼儿操作;能多次操作的,一定让他们多次操作;能通过操作得出结论的,一定让幼儿自己得出。如在正规性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中,我们作了这样的尝试:两个平行班围绕一个主题体进行活动。一个班以掌握三原色为主要目的,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将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水倒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活动后幼儿知道了什么是三原色、三原色会变成其他颜色。虽然表面上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活动过后,幼儿对于颜色的兴趣就没了。另一个班,我们给幼儿准备了各种颜色的橡皮泥、玻璃纸、颜料、水彩笔,还准备了滤纸和水,让幼儿自己去玩,通过自己不同的玩法产生对变色的兴趣。整个活动以幼儿的操作为主,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在幼儿操作中进行一些不失时机的指导。不少幼儿不仅在玩中得出了几种颜色和在一起会变成其他新的颜色,而且还发现了涂在滤纸上的颜色被水泡后变成了几种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操作材料变出的颜色不尽相同等。一连三四天,实验室的颜色桌旁一直是孩子们关注的焦点。由此可见,多给幼儿主动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幼儿创造的欲望。
三、 留给幼儿自由思考的余地
教师在指导科学活动时一定要留有余地,给幼儿留下自由思维的空间。如不要急于为小实验下结论,可以让幼儿通过反复探索,展开讨论,自己作出判断。当幼儿的结论有错误时,不要急于否定,而要耐心地进行引导,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总之,教师在活动中应当少一些小结、少一些结论,让幼儿多一些操作、多一些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积极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常州市阳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