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2011-12-29童建伟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文科综合课程,由于是开卷考试,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集中听讲,有时还会拿出其他作业做,课后不巩固,成绩好坏无所谓。面对如此现实,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显得迫在眉睫了。兴趣是教师引导学生步入科学殿堂大门的钥匙,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学得有趣,学生才会产生对学习学科知识的欲望,主动去学,也才能学得好。而每一位教师都会不遗余力地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企望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根据历史与社会的特点,历史与社会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历史与社会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好的引言,可以一下子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直接进入一节课的最佳状态,以收到奇特的效果。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如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这是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所接触的一门新课,而本课中所涉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知识既是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如何突破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呢?我说:“同学们,我热烈欢迎你们到我们实验中学来学习,请你们告诉老师,你从家里出发到学校该怎么走,要走多少路程,路上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图上该怎么表示?”同学们纷纷发言,实际上同学们回答这几个问题就涉及了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问题的突破。这样,就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寓教于乐,乐中激趣
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如七年级上册《行政区划》一课,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是教学重点也是历年来学生感到难记住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1)编顺口溜记忆,如中国省级行政区可以编成“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港澳回归喜重庆”。五江指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新疆(谐音),二宁指宁夏和辽宁……这样读背顺口溜的同时也记住了34个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2)拼图游戏竞赛。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图的轮廓各有各的特点。首先发动学生找特点记忆,如黑龙江省的轮廓图像把菜刀,青海省的轮廓像只小白兔,广东省的轮廓图像只大火腿,而湖北省的轮廓图又像警察的大盖帽等等。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教师当裁判,拼图最快又正确的为优胜。(3)边看电视边记忆。每天晚上的19∶3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之后有个全国的气象节目,都要预告全国34个省级行政中心的天气预报,可以发动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日在休息娱乐中收看电视,既了解了全国的气象状况,又可以帮助我们记住34个省级行政中心的名称,反复收看,时间一久,自然记住了。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增加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礼乐文明的确立》一课,当讲到周武王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为工具,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周武王用分封制来巩固他的统治,但时间一长,他能高枕无忧吗?”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分封制只能短时间内巩固统治,但时间一长,大宗矛盾与小宗矛盾便不断出现,分封制给国家分裂打下了埋伏,后来的春秋争霸、战国争雄便是例子。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设置活动,激扬兴趣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体验。同理,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同步完成自主学习,可谓一举多得。
历史与社会活动组织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学生知识抢答竞赛、我向市长建言献策、谜语竞猜、演历史剧本、开展辩论会等。就学生感兴趣而在存在争议的人物或事件,组织辩论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新的大一统》一课中涉及汉武帝采纳儒家学者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论问题。董仲舒认为:皇帝的权威体现上天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一切权力要集中到皇帝的手中,就必须在思想上实行“大一统”。所以,他主张凡是与孔子思想不相符的诸家学说都应该加以禁绝。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利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到底是一花独放还是百花齐放,就这个问题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大都参与,但意见不一。
有些同学侧重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的必要性,当时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们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朝廷,对中央集权很不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提供了实现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因此应该给予肯定。也有些同学侧重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利于其他学术发展,展开论争。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思想的活跃、解放、民主。不允许百家争鸣,就不利于其他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难免有失公正。辩论的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生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知水平,增强了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启迪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辩论中,不论学生给出哪种观点,只要说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都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五、情境创设,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创设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视频,渲染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九年级《巩固新生政权》一课中,我把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肃清残敌、西藏和平解放、大跃进、人们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分别配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漫画、标语、口号、视频,同学们听了看了,立刻兴致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联系现实,从小事做起,深化兴趣
受时空的限制,许多历史、社会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时间久了,他们总感到历史与社会教学是陈年旧账,净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
古人云“六经皆史”,而我们却说“百姓生活皆史”。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如九年级《资源与环境问题》就可联系实际谈谈该如何行动。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占世界总数第一,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短缺,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我们青少年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刷牙时及时关上水龙头,一水多用,人走关灯,节省纸张,爱护花草树木,以乘坐公交车为荣,尽量多步行,不焚烧废弃物,不乱扔垃圾,和家人或同学一起植树种草,拒绝在街头露天烧烤等。这样学生们就会觉得历史与社会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因此作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与社会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深化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
综上所述,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的兴趣万千,历史与社会的激趣方式千万,当不被重视的历史与社会课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连时,就能够激发起学生们学习历史与社会、探究历史与社会的欲望,收到历史与社会教与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武义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