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1-12-29姚莉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摘要:高师化学理解教学,以理解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师范生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与对话,注重引导师范生对化学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对化学教学内涵的领悟。本文以高师分析化学教学为实践对象,探讨了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了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高师化学;理解教学;分析化学
  
  一、高师分析化学教学现存的问题
  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通过分析化学教学,培养师范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师范生质疑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如同大多数的高师教学现状,由于课程学时数减少、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的原因,教师在进行分析化学教学时往往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忽视教学过程,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容易“满堂灌”,缺乏师生互动教学;
  (2)课堂教学理论性太强,联系和指导实际应用少;
  (3)考核评价形式方法单一,教师忽视过程教学,学生忽视平时学习;
  (4)学生局限于教材的学习,阅读面窄;
  (5)学生学习被动,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二、理解教学在高师化学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2008年开始尝试至今,分别以2007、2008、2009化本为实践对象,具体做法如下:
  1. 开设“讨论课”
  改变单纯由教师进行理论讲授的教学形式,采取“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如:结合《绪论》学习,开设《分析化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讨论课;结合《酸碱滴定法》学习,开设《分析方案的设计》讨论课等;讨论课占总课时1/6,每学期2~4次。班级总人数一般在30人~40人,每组6人左右。实施过程是由教师提供相关的讨论专题,学生自由组合团队、分工协作;首先向教师提交计划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得到教师的课外指导;查阅文献、组长组织讨论、完成专题讨论文稿(同时要求个人独立上交文稿,确保人人参与),最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汇报展示结果;同时其他组同学和教师组成评议团向该汇报组提问、答辩并打分。为完成讨论课内容,学生在课外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在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更好地理解了分析化学的内容;团队协作的方式提升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和理解的能力;走上讲台展示讨论结果,既锻炼了师范技能,又培养了团队精神。总之,以理解教学理念指导的讨论课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也让其更加主动地学习分析化学,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引入“案例分析教学”
  分析化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质检、疾控、环境监测等领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理解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人与知识的视域融合,即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所以在分析化学各章节的实际教学中,选取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案例,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乳品的“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瑞安的电镀厂“盐”中毒事件等来源于生活的案例,学生很感兴趣。理解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案例分析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分析化学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能增强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今后的中学化学教学也大有裨益。
  3. 关注“热点话题”
  理解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包括课堂上的与生活中的沟通。教师充分利用课间时间和学生交流,介绍和分析化学相关的国内外热点新闻、化学科技发展的最新情况、播放小视频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显著,通过这样对话的方式,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师范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其受益终身。另外,改革作业的批改方式,完成质量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划分,并且在分数之后用激励的语言来概括,有的学生还会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写进作业本里,向教师请教,作业本里的沟通既达到了鼓励的作用,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4. 改革“评价体系”
  理解教学的教学评价强调评价标准的生成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商讨评价的内容,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激励其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过程学习考核(50%)、期中考试(15%)、期末考试(35%)。理解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加大了过程学习考核的比重,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了实际案例分析和文献阅读部分的试题,强调实验设计,考核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综合的考评体系能促使学生加强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达到理解教学的目的。
  三、对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思考
  我们在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了一些思考,主要集中在对高师教师和对师范生的要求上:
  1. 对高师教师的要求
  理解教学视野下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意义的实现者。理解教学对高师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即能够正确地认识学生以及对待学生在学习活动和身心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包含内容如下:(1)师范生是完整的人,既有智力因素方面的需求,也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师不能只重视其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也要注意其德行的培养。(2)师范生是具备主体性的人,由于他们的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相同的学习内容下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范生,他们是具备潜能的人,所以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尽可能为其提供展现其才能的机会。(4)师范生是正在发展的人,他们正处于心理逐步趋于成熟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时期,在认识、能力、道德等水平上都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耐心引导,用爱心和宽容心来对待他的不足,给他进步的机会。
  其次,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反思是在教学实践中理性地对待教育问题,包含内容如下:(1)立足于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面对新的教学问题时,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提出假说,并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假说,直到问题的解决,此时的教师既是教师,也是研究者。(2)学会学习与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教学”。(3)具备高尚的师德。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会比只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更加善于反思,而且会在反思中成长,会在理解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最后促使理解教学的目的达成。
  2. 对师范生的要求
  高师化学理解教学为高师教育提供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是影响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高级形态的层次,是后天形成的关于人类各种文化现象方面的素质,体现的是人的内在精神与价值意识,是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它是师范生整体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较高人文素质基础上实施高师化学理解教学,会产生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理解能力与沟通能力。高师化学理解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师范生的学结合在一起的双边活动。其中师范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在对话与交往中通过理解教学内容、理解自我、理解他人,进而来领悟学科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理解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沟通能力是实现师生对话与交往关系的前提,所以师范生的理解能力与沟通能力对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很大影响。
  最后,自觉性。理解教学留给师范生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大,这要求其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另外理解教学提倡的是师生间的理解,这意味着不是教师单方面地为学生考虑,也需要师范生与之互动,并有高度的自觉性,能从教师的立场看问题,强调相互理解。
  四、高师化学理解教学的意义
  作为中学化学教师的摇篮,高师化学教育离不开理解,理解教学教给学生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如何去体会人生的意义。它注重人性意义的丰富,关注师范生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仅为了传授化学知识和训练师范技能,它同“只重认识而不重情感和意志教育,最终因丧失学生的内在人格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而产生出成批的犹如一个模子铸出来的‘机器人’”的教学方式有本质上的不同,它允许教学上存在弹性,能够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为其将来成为名师埋下伏笔。高师化学理解教学中在关注师范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高师教师本身的发展。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理解并日渐成熟,师生可以实现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教师作为“教学共同体”的一员,积极性得到极大地发挥,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而师范生也因为教师积极的引导,健康地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国栋.人文科学·人文素质·人文精神[J].辽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