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领小学生诵读经典
2011-12-29郑如桃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一、书海茫茫精挑选
书海茫茫,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效果比不读还要差。因此,怎样选择课外读物,已成为同学们课外阅读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师可利用家庭作业,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从中了解学生平时最喜欢阅读的书籍。如《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可利用网络查询适合孩子阅读的读物。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经典诵读的宝贵资源。故事不乏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经典诵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诵读,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二、书海拾贝重方法
要想在茫茫书海中捡到精美的贝壳,就要讲究经典诵读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诵读取得成功的关键。没有正确的诵读方法,就不能提高诵读效率,甚至无法把书读好。
读书方法有精读和略读之分。现在的经典诵读,多数的情形是精读不足,一味略读。读某一本书,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再谋面。这种一次性阅读,在大脑中留下的往往是一些朦胧的印象、飘忽的意念和肤浅的感受,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对某一作品的认识不是一次性阅读就告完结的,需要经历读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反复磨合、碰撞的过程。读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改变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在“熟”字上下工夫。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将语言的精品、思想的精华纳入自己的知识宝库,经“发酵”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迁移运用起来也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三、书海行舟求实效
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经典诗文的精华,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1. 诵读时间:予以保证,日有所诵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在10分钟~20分钟之间。为避免认知疲劳,提高诵读效率,我们把经典诵读的时间分散到不同时段。用好“3分钟”和“30分钟”,使学生“日有所诵,日有所悟,日有所得”。每节课前3分钟进行诵读,每周二、周四中午有30分钟静心阅读课。
2. 诵读评价:自主多元,关注发展
在经典诵读中,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欣赏,极大影响着孩子诵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创设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展示舞台,多层面构建积极的诵读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其后续诵读的内驱力。
读一本书,犹如泛舟大海,巨浪滔天是经常有的,暗礁巨石也常常近在眼前,但如果你是个好的舵手,把握好人生的航灯,勇敢地向着风浪搏击,你一定会感到乐趣无涯!
(高邮市送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