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之我见

2011-12-29宗也萍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要思考“如何教”,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这也真正印证了孔子的说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本人认为“乐之”是语文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习;兴趣;学生参与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必须要思考“如何教”,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积极主动地寻幽探胜。可见,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还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去用心观察你教的每一位学生,看一看教师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并主动参与进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真正被教师激发出来;班级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是否都能主动思维和积极思考;是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如果真的做到了,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和情致的诗意课堂,教师将会看到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幅幅自主学习语文的画面;还有教师、学生、文本间一次次穿越时空的心灵激情碰撞,去共同聆听那充满诗意、给人智慧与启迪的最美妙的声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的课堂。
  在这里我愿意把我的一些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语文课的课堂导入,是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爱莲说》时,我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其大意是:莲蓬除去浓厚的脂粉,呈现正直的品格,脱下鲜艳的服装,着上朴素的衣裳。濂溪先生宣称自己是个洁净挺立者,不会随着残败的荷叶堕入寒塘。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学了《爱莲说》一文,想必你会明白的。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可由音乐联想导入,如在学习《老王》时,我用《爱的奉献》做背景音乐,激发学生对爱的联想,我激情地说道: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本应和我们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爱。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赏析现代女作家杨绛的《老王》,一起和作者去诠释爱的主题。总之,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不拘形式,因“材”精心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疑成趣
  作为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就会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提问,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如在讲《背影》时,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只有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我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然后阅读这段文字,接着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衣着如何?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我发现学生的神态有了细微的变化,然后我再提问: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子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所以讨论的时候就非常热烈,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三、借助媒体,熏陶感染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评其诗“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