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物流专业英语模块教学

2011-12-29朱悦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摘要:高职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是为企业提供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模块教学在高职物流英语的应用对培养高职物流学生的应职能力和就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高职物流专业英语模块教学的推广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从加强物流教学模块、师资、教材、评价体系和顶岗预就业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模块教学;高职教育;物流英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高职物流专业教育的飞速发展。物流专业英语作为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物流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物流实践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人才的重任。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与物流企业需求之间的对接,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吸收各种教学方式中的合理成分,不断开拓教学思路。笔者分析了当前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并就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高职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 师资力量薄弱
  物流专业英语涉及多个学科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现有的具有较好英语能力的物流专业教师或英语专业教师,大都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不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由于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物流专业英语师资匮乏,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无法满足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目的。
  2. 学生畏难情绪高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生源70%~80%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其余为中职、中专、技校毕业生(简称“三校生”)。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物流英语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加上专业英语内容专业性很强,不像其他课程那么生动有趣,令很多学生感到较大的压力,不愿投入太多的学习时间或直接放弃英语学习。
  3. 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办学缺乏特色,教学目标不明确。很多物流专业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物流专业术语,常见物流单证和函电都不了解。《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显示,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七个高职高专专业中,包括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黄色预警专业。
  4. 教材编写缺乏实践性
  在高职院校的评估和示范性院校建设中,经常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院校减少物流专业英语课时或根本不开设物流专业英语课程,因此缺乏高水平的精品物流专业英语教材。其次,为了教材的销售,编写的内容涉及面广,教材的方向性不明确。再则教材编写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系统性,实践教学比例较少,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和业务操作能力的提高。
  5. 教学手段单一
  尽管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很多物流专业英语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然而课件的制作和教学内容上依然是以文章内容讲解为主,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中过分强调内容的传授,学生的口语对话能力和实践能力都亟待提高。由于受到教学目标、师资、教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物流专业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产学研脱节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服务高职教育,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磨合期,必须要引进模块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熟练的从业人员的转变。
  二、高职物流专业英语采用模块教学的建议
  1. 完善物流专业英语的模块教学体系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有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连锁经营五个方向,各个高职院校已经逐步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按照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依据学生需要,将物流英语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分解,建立若干个教学模块。此外,学校和企业专家必须针对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更新完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块教学体系。按照物流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进一步修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培养出与就业市场需求相符的毕业生。
  2. 加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物流英语教材主要以院校教师联合编写为主,教材内容基本都是对同类教材进行修改或增减,无法适应模块教学的需求。因此,在物流专业英语的教材编写中应本着“基本理论够用为度”原则,按物流企业的主要岗位进行模块的划分。从物流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角度出发,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实训教材的编写以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要解决模拟企业的业务流程并建立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综合实训的内容应包括业务洽谈的完整运作流程。
  3. 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高职物流英语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物流英语的应用能力,而非做题能力,因此笔试不能作为检测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物流专业英语的评价标准应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环节,采取过程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口语对话练习、阅读与翻译练习、物流单证填写等。终结性评价则由笔试和口语考试组成。口试要考查学生的语音、语调、表达流利度、逻辑表达能力和行为表现等。笔试要重点检测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比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和创新能力,应建立包括听力、语法及词汇、阅读、翻译、实用写作五大“能力模块”的测评体系。
  4.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进修机会,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素养。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挂职,进入物流企业学习和实践,提升了教师对现代物流企业的认识。另外,还应大力提倡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物流师资队伍,引进物流企业管理人才,按比例外聘优秀的专业人才和教师来任教,建立以老带新体制,优化教师队伍职称构成。只有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物流实践能力和物流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高职人才。
  5. 建立健全顶岗预就业模式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建立顶岗预就业模式,即在基本学制为三年的情况下,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的认知实习,让学生赴企业开展为期3个月~5个月的顶岗实习,并在毕业前安排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教师和企业共同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能确保学生在学到应有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其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极大的锻炼。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应职能力,提高学生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就职能力,高职物流英语教学中应该将物流管理各岗位知识和能力需求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对各物流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大力发展物流英语模块教学,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缩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距离,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磨合期,这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物流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东方.高职高专物流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佳木斯大
   学社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