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上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1-12-29王家标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创新能力备受人们关注,已经处于教育的重要位置。本文主要从机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合理设计习题,巩固学生探究成果;适度训练逻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巧妙组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探究;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创新能力备受人们关注,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能力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关注的新课题。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做到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就要在创造的过程中提倡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本人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机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机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又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主要方面。实际上恰当的、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而不可即,但它又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供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和新问题对知识的需求之间产生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进而诱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圆”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看到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们觉得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教师紧接着再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难道就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三角形、四边形?”学生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那么能做成这样的形状吗?”教师说着,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学生们茫然了一会儿,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就会一会儿低。”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做成椭圆的就会一会儿高,就会一会儿低呢?做成圆形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学生们经过合作讨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做成圆形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车轮做成圆形时,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处处相等的。”至此自然地引出了圆的定义。创设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观察的场地和思考余地,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我们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如在课堂上教师有时可以故意留点疑问、露点破绽,在讲解过程中设置误区,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思考,利用认知冲突引起讨论,甚至争论。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听讲、大胆发现,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合理设计习题,巩固学生探究成果
做练习是任何学科都不可缺少的环节。数学主要是采取练习题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提高解题技巧和分析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富有创造意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是可以得到提高的。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探究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到实现研究目标,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改造传统习题、合理设计习题。具体说来,数学习题有以下特点。
1. 趣味性
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习题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
2. 针对性
把握重点针对难点,有的放矢,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重复,有梯度性。
3. 生活性
数学习题设计可以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体验成功的乐趣,展示自己,发展个性。如测量物体的表面积、比较包装盒的面积大小等。
4. 实践性
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培养能力。包括资料的搜集、动手实践、动脑计算、家长教师评价等。
三、适度训练逻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逻辑思维与数学内容的结合,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由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的。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领悟到的。因此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只有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要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新的发展与提高,教师应在课堂上适当引导。比如一个数学证明可以分解为许多基本运算或许多“演绎推理元素”,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是这些基本运算或“演绎推理元素”的一个成功的组合,仿佛是一条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通道,一个个基本运算和“演绎推理元素”就是这条通道的一个个路段,当一个成功的证明摆在我们面前,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确信沿着这条路必定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但是逻辑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些路径的选取与这样的组合可以构成一条通道。事实上,出发不久就会遇上路口,也就是遇上了正确选择构成通道的路段的问题。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有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由于把证明过程过分的严格化、程序化,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
四、巧妙组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用来传递个体之间信息的一种工具。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面对面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合理地运用好“语言”,才能产生最佳效果。这里所说的“语言”,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语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口头语言,二是形体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将这两种语言合理地运用,对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听课情感、活跃学生的课堂思维、稳定学生的听课情绪、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加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数学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表达准确精练,不能含糊不清,不知所云。其次,教师表达的言语必须指明思考的前提和方向,使所有的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框架中思考讨论。它对启发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积极思考,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而且关系到今后一个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作为整个科学基础的数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应发挥其十分重要的作用。
(连云港市板浦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