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学生个性发

2011-12-29王艳云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早在先秦时期,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提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尽相同。对于勤学善思、安贫乐道的颜回,孔子像唱咏叹调一样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于喜欢“方人”,时时卖弄小聪明的子贡,他时不时地敲打敲打他,称他为“器”,为“瑚琏”,并曰“君子不器”。教育他君子要追求道,而不是单纯的只有一种固定作用。对于大白天睡懒觉的宰予,孔子甚至一改往日温柔敦厚的作风,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都已经骂他为朽木和垃圾了,还非常生气不知该如何骂他。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窥见圣人光环之外的真正的孔子。他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邻家长者,有血有肉,有性格,有脾气。走下圣坛的孔子形象反倒更可亲、可敬。他的教育思想又多么难能可贵!
  可是紧接着由一代一代中国古代政治家们好不容易构想出来的科举制度,由于展开方式的严重失度,从一开始就造成了社会心理的恶果。余秋雨先生说:“科举像一面巨大的筛子,本想用力地颠簸几下,在一大堆颗粒间筛选良种,可是实在颠簸得太狠太久,把一切上筛的种子全给颠蔫了,颠坏了。科举像一个精致的闸口,本想汇聚散逸处处的溪流,可是坡度挖得过于险峻,把一切水流都翻卷得又浑又脏。”因此历代有识之士针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不断提出反对意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脱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由于“应试教育”“填鸭教育”长期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的目的被简单地认为只是传播知识。于是,课堂教学便一直是以教师单方面地传授知识给学生为目标。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子。”同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陶行知先生的个性发展观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尊重个性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陶行知认为:“社会是个人结合所成的。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这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正是从这样的观点出发,陶行知十分重视人的个性,他把个性发展看做是创造力之所在,是民族进步的基础,“人人能有独立不倚之精神,然后其人民能为国家与人类服务”。即“人民能为国家与人类服务”的前提是“人人能有独立不倚之精神”。这是陶行知对个性发展的呼唤和厚望。
  二、强调集体精神,促进个性发展
  陶行知曾说:“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需。一个不能获得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身是一个悲剧。”这段话充分强调了集体精神、团队精神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陶行知在强调集体生活的同时十分重视集体生活中的学生的自治,而集体中的自治是良好个性得以发展的可行途径:“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如果让他跑,让他跳,让他玩,他就能长得活泼有精神。”
   三、解放儿童个性,培养创造精神
   陶行知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解放小孩子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发展他的天才”的个性解放的主张。陶行知的著名的“六大解放”对于我们这些深受传统教育之苦的人来说具有巨大的震撼。他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解放了才可以创造,层层束缚着的个性是不会拥有自由的创造之魂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解除儿童的心理、身体双重压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四、摆正期望的天平
  俗话说:“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可是目前教师普遍对自己的学生期望过高。一些学校和教师不顾孩子的先天条件,一相情愿地要求学生成为某种标准的龙。然而,教师的过高期望常使学生疲于应付,无所适从,总有一种达不到标准的挫折感,久而久之,难免引发悲观和厌烦情绪,最终很可能失去追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精神。
  纵观历史上各位智者对教育的思考与摸索,我们可以发现“尊重个性,重视个体发展”是大家一直苦苦探索的课题。面对当今社会人才全方位的需求,我们今天接过教育这面旗帜,又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其实,我们前面那些远远近近的智者,或鞭辟入里的批判,或谆谆善诱的引导,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每一朵花都有它开放的理由,万紫千红才是春。我们需要仔细聆听那些远古的声音,千年的回响,真正领悟教书育人的精髓,让那些闪耀着千古光辉的思想去真正泽被后世,万古流芳。
  
  (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