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时代中职德育工作的思考
2011-12-29黄明浩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摘要:人类文明迈进21世纪,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引起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互联网作为一个知识的宝库,有用的工具,将在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但网络不文明现象对中职生教育的消极影响随之出现。伴随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开展德育工作已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人文化、科学化的德育。既要进行传统德育,又要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辟德育工作新天地,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网络时代;中职学校;德育;思考
一、信息网络时代中职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及成因
1. 信息网络给中职生带来负面、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类专业成为中职学校的热门专业,中职生成为网络探索的生力军,中职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受到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迷恋上网聊天、泡网吧,在虚拟的世界消磨时间、浪费青春、荒废学业,影响了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2. 中职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纪律性较差、自控力弱
不少中职生生活在中考失败的阴影中,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自感低人一等,心灵中有阴影,往往较自卑,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学习、生活乏味,无动力,纪律性、自控力不强,对校园生活不感兴趣,持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阿混”心态,较难教育引导。
3. 心理存在障碍,容易出现意外事故
(1)中职生的厌学现象严重,抱着失败者心态,课内课外均消极应付。
(2)人际关系存在问题:①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有压抑感和消极对抗情绪。②同学之间不太理解与信任,有孤独感,无归属感。③有消极闭锁心理,经常封闭与老师、长辈的交流,情绪易激动、表露而又内隐。④生理发育与心理成熟不同步,引起成长的烦恼,影响学业。⑤消极应对挫折,上进心弱,一切无所谓。
4. 学校传统单纯的德育应对不了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学生实际,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跟进不足,德育工作显得空洞教条,针对性、实效性不高
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信息为校园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展了德育的时空。但因为互联网是在方方面面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导致信息网络管理滞后这一局面,故互联网杂乱、无序、有害的信息令青少年学生迷惘,加上传统说教式德育过于空洞教条,显得苍白无力。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正在深化,在这种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创新、深入分析、与时俱进的对策方法明显落后,跟进不足,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中职德育工作确实存在问题。
二、信息网络时代中职德育工作的思路与策略
1. 德育为先,以生为本,创新德育目标与内容,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德为立身之本,育人先育德。育德生为本,创新是出路。
(1)德育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内因的作用,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加强对中职学生进行现代公民基本素质“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并使之逐步自觉内化。
(2)加强学生自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公平竞争意识、质量效益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个人与团体意识、时间效率意识、机遇与挑战意识、互惠共赢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德育更贴进学生实际,更贴近生活,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教育,并主动投入,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自己的主人,逐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3)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技能教育,这与普通高中的升学教育大不相同。故应面向市场、结合实际、德育为主、技能为本,努力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岗位要求来进行劳动者培养。劳动者培养摆在首位的是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即:要加强学生的敬业精神、劳动纪律、吃苦精神与团队精神的培养。首先,中职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要教育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劳动。同时,不同的专业要有不同的德育内容与方法、目标;其次,中职德育要与中职生不同年龄、年级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增强实用性与实效性。
2. 建立适应信息网络化社会的德育工作体系
(1)将现行德育理论体系结合信息网络环境,进行反思与改革,将网络德育纳入现行德育体系中进行整体构建,使中职德育与信息网络社会实际相适应。
(2)建立基于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德育工作体系。①学校的德育方法、方式和手段要进行现代化、信息网络化改造。学校要主动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传媒,全面优化学校的德育方法、方式和手段,实施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优质德育。首先要优化德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多利用信息网络、电脑多媒体、数字化超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德育实践,使德育内容更加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提高德育质量与效益。其次要拓展学校德育的时空维度。时间上要充分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延长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让学生尽量多受德育关怀;空间上,把由学校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有限德育空间与现代化的“电子空间”“电子社区”“虚拟世界”等开放式空间有机整合,逐步实现德育空间的网络化改进,使学生接受德育的空间维度得到有效拓展。②对经常上网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和情感关怀。
3.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陶冶学生,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陶冶学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神奇的、巨大的作用,是常规教育无法代替的。
(1)搞好校园文化环境的规划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四化”与“三性”,力争最大化地教化学生。首先校园文化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应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文化特色,按美学原理精心设计,科学施工构建,使校园成为园林式的文化与精神家园,俨然赏心悦目的画卷,给人美的享受,成为学生学习、实践与锻炼的乐园。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四化”与“三性”。“四化”是指净化、绿化、美化和人格化。“三性”是指科学性、人文性与艺术性。
(2)培育学校精神,发挥学校文化育人广泛而巨大的功能,潜移默化,无声教化学生。首先要科学培育学校精神。培育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所有师生员工都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主体与载体,在共同孕育学校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构成一个无形的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学校“文化场”和“行为场”,在此基础上就能形成一种学校精神(校魂)。其次,在培育学校精神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精神力量)巨大的德育功能,实现无声教化学生,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效益:①发挥学校文化的教育与导向功能;②发挥学校文化心理催化和愉悦身心功能;③发挥学校文化的评价与约束功能;④发挥学校文化的激励与传承功能。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4)学校文化建设与乡土文化、企业文化相结合。学校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更能显出德育工作的生命力,同时只有把企业文化引入中职的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中,中职学生才能受到在职业生涯中更实用、更有益的德育,学生才能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终生受用。
4. 加强中职生心理辅导,确保身心健康
(1)树立中职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的干预与矫治。
5. 净化社会风气,改善家庭教育,加强网络监管,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1)社会道德风气制约着学生德育的质量,学校要配合社会主流舆论,加强正面宣传。学校要配合社会,加强正面教育,宣传劳动、尊重劳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光荣,感到前途光明,从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改善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让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和要求适度,有正确的成才价值观,配合学校,科学地教育监护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长。
(3)加强网络监管,为学生创设健康文明绿色网络环境。全社会应共识共举,依法治网,将信息网络对学生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社会绿色网络环境,这是一个应该向历史负责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