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2011-12-29幸泽冬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教学的现状,依据新课标理念,通过对思维导图概念的界定、制作步骤以及应用策略详细地阐述,积极探索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生物教学;思维导图;复习课;课堂效率
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们曾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将相关概念、原理、规律一一讲解,学生当时能理解,过后其认识就慢慢模糊,甚至淡忘。面对繁重的学习作业,有的学生已经产生厌学的情绪。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学生痴迷于题型战术,一旦遇到新问题就不知如何思考。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中学生物知识面广,涉及的内容多。许多学生感到生物知识零散繁杂,很难理清生物知识间的线索以及它们内在的联系。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和有效运用,以及学生良好的笔记方法,无疑将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思维导图将是一种较好的设计工具和笔记方法。
一、思维导图
1. 概念的界定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于1970年创造的一种笔记或学习的方法,是用观点和图片,从中心概念发散出的纲要形式。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思维导图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图。
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图形的使用。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必须是一个图形。因为与词语相比,大脑更易于接受图形。此外,在整个思维导图中图形是选择使用的。其次是关键词的使用。思维导图除了呈现明显的放射结构外,每一个分支上是一个简单的关键词,而不是短语或句子。
2. 制作步骤
(1)确定主题。主题即是文章的中心,如《能量之源——光合作用》一节。光合作用即是该节的主题,文章通过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过程、应用以及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等次主题展开。
(2)画导图。将主题画在白纸的中心,周围画出次主题,将主题与次主题即主要分支连接起来。在次主题的基础上画出二级分支、三级分支,接着连结二级分支、三级分支,依次类推,如下图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可以用图像或关键词表示主题或各级分支。心理学研究表明,图像更容易让人记忆。对于各主题的连接我们最好用曲线连接,因为连接后思维就像大树的枝杈一样,更能吸引你的眼球。
二、应用策略
1. 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备课效率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智力,传统的教案是一种线性方式,感觉往往跟不上大脑的思维速度,思维被打断,灵感不易被捕捉,内容的安排上就会缺乏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运用思维导图,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用简要的文字、符号、图画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提供有效的教学框架,有利于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安排,对相关的内容作深入的拓展和发散思考,从而提高备课效率。
2.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课堂笔记
传统的笔记基本是把核心内容列单,学生常常按大标题和小标题的层次顺序等线性组织方式做课堂笔记,这种提纲式的笔记将导致学生专注于做笔记,思维间断甚至中止,尤其是教师在讲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