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儿康复训练
2011-12-29彭虹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对于耳聋儿童康复训练,显然应当是越早越好,这就要求家长、医生早发现,然后根据其类型和状况,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有针对性进行康复训练,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耳聋儿童的类型划分
毋庸讳言,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听力,以此获得正常的发音。我们知道,儿童是依赖听觉刺激来学习语言的,一旦听力受损,不能正常接受声音及对声音作出反应,便容易造成语言障碍或者语言发音延误。
按WHO 1980年耳聋分级标准,将平均语言频率纯音听阈分为5级。
轻度聋:近距离听一般谈话无困难,听力计检查纯音和语言听阈在26dB~40dB;中度聋:近距离听话感到困难,听阈41dB~55dB ;中、重度聋:近距离听大声语言困难,听阈56dB~70dB; 重度聋:在耳边大声呼喊方能听到,听阈71dB~90dB;全聋:听不到耳边大声呼喊的声音,纯音测听听阈超过91dB。
我们在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之前,必须通过观察检测,对聋儿听力状况、致聋原因、家族病史等多方面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并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正确结论,为制订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早起康复训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据有关权威部门研究表明,除部分智力迟缓的儿童以外,听力有缺陷的聋儿,他们的发音器官是健全的。在大多数聋儿中,他们的视觉、触觉以及智力也是比较正常的。据此,研究者们认为,尽早对聋儿开展听力语言训练是完全可能的。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从出生到6岁前的孩子,正处于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抓住这一时期。倘若错过了这个时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无疑会大受影响。因此,应当特别提倡尽早开展听力语言训练。
三、常用的训练方式与方法
我们在对耳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前,应为聋儿采取辅助性措施,如配戴助听器。此外,对于双耳听力损失大于90dB的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儿,可以考虑在患儿耳蜗内埋植人工耳蜗假体,代替耳蜗功能,完成对声音信号的感知、分析和处理,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最为重要的是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如何进行,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培养聋儿听觉的习惯
聋儿另一个不能适应主流社会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主动聆听世界的习惯。聋儿通过几年的康复,的确学会了不少听的技能,他们能轻易辨别声音的有无、声音的方向、声音的大小。然而,对于辨别语气、理解语言的内容却无从下手。听觉的辨别能力是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的。因此,首先要训练聋儿辨别声音的内容,教会聋儿主动去聆听。要在聋儿不注意时,叫他们的名字,训练他们随时随地运用听觉的习惯。因为,许多聋儿在游戏、做事时,常无意识地“关闭”自己的听觉,当你在他旁边同他说话时,他并没有意识到是在同自己说话,因此也没有注意去听。他们非要在一本正经的谈话环境,才会用心去听,只有这时,他们的听觉才是苏醒的。然而,正常人并不只在正式环境中才进行对话,他们随时随地进行着对话。因此,我们必须随时随地唤醒聋儿的听觉,训练他们在众多的声音中突破各种干扰,获得自己需要的声音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聋儿才能自觉去聆听身边发生的一切,聆听世界上一切美好的声响。
2. 引导聋儿找到获得发展语言的途径
我们只有教给聋儿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找到自觉获得知识的途径,那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的语言生理基础是由声带振动发声并由呼吸器官、咽腔、口腔、鼻腔等器官协调活动所产生。耳聋使聋儿缺少听觉的反馈,不能及时校正自己的发音,发音时存在许多缺陷,比如:发音不准,发音音量小,缺少声调变化,有时发假音、冒高调,有时又发低音等。面对这些问题,要使聋儿清楚流利地说出每一个字音,就要训练他们掌握各种发音的技能,并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其他感官的代偿作用,有计划、有目的、持之以恒地训练。包括:(1)呼吸训练;(2)舌部训练;(3)口部运动训练;(4)嗓音训练;(5)鼻音训练。
3. 提高聋儿使用语言的能力
在多方面获得大量知识后,要及时创设情境,激发聋儿抒发内心的情感。让聋儿将生活体验,通过学到的知识、积累的句式表达出来。使聋儿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学会运用这些语句,从而真正提高聋儿使用语言的能力。聋儿有了大声说话的欲望,养成主动聆听的习惯,找到了自觉获得发展语言的途径,提高了使用语言的能力,才能真正回归主流,成为主流社会的一员。
4. 训练必须多样化
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因此我们在学习安排时就要灵活多样,尽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知、理解、强化语言。当然还可以在教育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活动,让他们从游戏中学习语言,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助听器保养与维护
我们要帮助并教会孩子做好助听器的保养与维修,经常检查助听器的功能是否正常,要及时更换电池。每隔十天左右就用酒精棉球细心清除耳塞、耳膜、传声口等处的污垢,不用时放在专用的盒子里。
6. 如何让家长配合
争取家长的配合,要做到真情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是最亲近的人,也是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家长的表情、语言、行为,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聋儿。而教育聋儿又是一项长期艰辛的任务,孩子送入听力语言训练的专门机构以后,父母仍然要不断关心孩子的听力,要认真学习孩子的教学内容,了解学习进程,要经常参加家长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随时接受他人的成功经验,调整训练方法。
(黑龙江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