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和策略
2011-12-29周琴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和谐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只有在这个前提、基础上,才能创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互相尊重,相互沟通,相互换位思考问题。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动力。
关键词:课改;师生;和谐;新型;氛围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课改中,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冲击,旧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已变得十分重要。所谓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但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并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主要体现在:
1.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的目的。
2.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策略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仅以教师角度来简单谈谈。
1.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课程,也许还会喜欢这门学科,将来有所建树。相反,学生“厌其师而弃其道”,一生也不会喜欢这门学科。所以教师应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
(1)尊重、理解、关爱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可见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基本。这次新课程同样也把热爱学生作为前提和基础。可以说要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这个“前提和基础”不仅要遵循,而且要延伸,即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创造潜能。只有在这个前提、基础上,才能创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互相尊重,相互沟通,相互换位思考问题。许多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说:喜欢和佩服尊重学生的老师。
(2)体谅、宽容、赏识学生。孩子的心灵是很敏感的,不但能感受到老师的好意,也能感受到老师的各种不良情绪;孩子的心灵又是很稚嫩和脆弱的,需要精心的呵护,需要至纯至真的关爱;孩子是活泼好动的,是好表现的,他们的许多举动都是为了吸引老师们的注意和重视,他们极想受到老师的赏识,如果他们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被我们忽视,他们就可能逐渐失去童真,失去对为师者的信心。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心胸宽广,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
2. 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动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昂,能做到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才能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落实者。课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问题。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革新课程的前提。在教师观念的革新中,首先应转变的一个观念是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具体到教学上,要求教师不仅注意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心理水平等方面的提高。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满堂灌的一贯做法,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以民主开放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自主、自理、自立。
总之,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传递与获取,而且还包括思想感情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爱护与尊重的关系,是平等对话者之间互动互学、相互协调、相互欣赏到共识的关系。“教书育人”是整个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了解师生关系的新动向,把握时机,才能不断促进这一主题进步、完善和发展。
(乐清市芙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