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点滴做法
2011-12-29张永忠
成才之路 2011年9期
一、以“趣”激情,寓学于乐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进行《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我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唐僧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用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数学情境,以“趣”激情,寓学于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对分数的概念也有了形象的认识。
二、以“论”激情,感悟交流
积极有效的课堂讨论,对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学生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才能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很容易地便从同伴的讨论交流中得到启发,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顺利地在共同探索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1)可用绳子把物体围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2)可用尺子量出每一个物体的各条边的长度再相加;(3)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所以只要测量两条边就可以算出它的周长;(4)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只要测量一条边就可以算出它的周长。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动脑的学习过程。
三、以“动”激情,实践探索
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学生才理解和掌握的。这些从实践探索中获得的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更容易被应用到实践当中。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虽然学生已经知道“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有些图形用眼睛去判断,还是有点困难,所以遇到这些图形,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然后剪下来,再折一折,加深印象。另外,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个知识的时候,还可安排一节实践活动课《美丽的剪纸》。这节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动手空间,他们通过自己的设计,充分发挥想象力,剪出了各种各样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课堂气氛相当浓厚。可见通过学生动手参与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情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教育的手段,将情感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地学习,全面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高邮市送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