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佳导演大卫.芬奇

2011-12-29马巍

综艺报 2011年4期

  奥斯卡正式揭晓了,总的来说本届不是很有悬念,之前的预测大多中的,唯有最佳导演一项让人很遗憾——虽然心知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重合度极高,但考虑到今年《国王的演讲》、《社交网络》竞争激烈,加上后者导演大卫.芬奇以往的战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还是把票投给了他。
  虽然芬奇电影曾大红大紫,但其本人始终很低调。记得去年金球奖颁奖晚会上,《社交网络》最后摘取大奖,主创集体上台时,刚领完最佳导演奖的芬奇却独自一人静悄悄地坐在下面。自出道来,这位60后导演的代表人物始终走某种中间路线:既拒绝一俗到底的商业大片(处女作《异形3》除外),同时也对艺术电影敬而远之。在主流中找独特,在类型中做品位——在导演日益前台化和明星化的今天,这种坚持本色其实两面都不讨好,因此也更加值得尊重。
  喜欢芬奇的影迷大多是因为其第二部电影《七宗罪》,该片使时年33岁的他成功地在一个鲜明的类型中打出了自己的风格品牌。随后芬奇的两部作品也都是这种结局意外的黑色电影,虽然1999年的《搏击俱乐部》影响甚广,但他本人却开始与商业成功和主流认可渐行渐远。之后他尝试用更商业的方式来运作自己熟悉的惊悚类型,结果《战栗空间》彻底失败。又蛰伏了5年,芬奇像是想通了:2007年他拿出了一部更趋内敛的杰作《十二宫杀手》;次年他找回老搭档布拉特.皮特合作了《返老还童》,这次向主流低头为芬奇首次赢得了奥斯卡提名。去年,他又推出了这部题材更新锐,各方面也更成功的《社交网络》。
  自“作者论”后,导演被普遍视为电影的创作核心,但实际上,这份工作有时非常现实。意大利语中导演一词其实就是场景设计师,而英语中为人所熟知的“Director”在其他场合也被翻译成“总监”、“总经理”,可见好莱坞工业体系中的导演更多就是一个经理人角色。在这样的环境下,其实际权力有限,发挥也往往受制于两点:首先当然是剧本,其次还得看制片人给予的创作空间。一路从广告、MV做起的芬奇肯定深知这点。从在很多喜欢《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的影迷眼中,《返老还童》是一个耻辱,这类假惺惺的文艺片似乎只能从拍摄意图上定位为“冲奥”片。但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也只有现实的坚持才在现实中有用。芬奇选择这类项目恐怕也是希望能改变外界对其的定位,打开新的创作空间。事后也证明,要是没有《返老还童》摆出的姿态,恐怕《社交网络》的编剧和制片当初也不会拿着自己的宝贝本子去找他。
  太多平庸的电影证明:导演或许是一份被过分高估的工作;但在真正堪称杰出的作品中,其作用往往都至关重要。芬奇或许算不上天赋异秉之辈,但一部一部保持本色而又不失特点的作品证明他绝对配得上最佳导演的称号——虽然今年的奥斯卡再次忽视了他。但就像罗伯特.德.尼罗去年在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时所说:做电影就像养孩子,拍完了就得放手,“让观众去决定是不是好看,让媒体决定是不是有价值,最后让时间决定够不够得上艺术。”少拿个奖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奥斯卡历史上的冤案也多了去了。要知道大师比利.怀尔德《双重赔偿》这样的名作当年也只是走到了提名——即使是今天,这部经典黑色电影还被专家持续追捧,同时在面向普通影迷的IMDB评分中也能得到8.6的超高分,相较之下,有几个人还会对当年最终夺魁的《与我同行》有丝毫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