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不相信内地导演了?
2011-12-29列孚
综艺报 2011年4期
当下中国内地导演多达200多人,可是除了张、陈、冯三大导演和姜文等为数极少的几个人外,还有哪些导演的名字能进入投资人的视野?
最近华谊兄弟的“H计划”,一口气宣布十部电影拍摄计划。这些名单中并不包括冯小刚的新作,而其他导演则基本来自港台——徐克、陈果、于仁泰、冯德伦、彭浩翔、纽承泽、林书宇、夏永康、陈国辉等,唯一的内地导演乌尔善,也仰仗来自台湾的陈国富极力推荐。
“H计划”甫一面世,引来众多网友“拍砖”——华谊兄弟摆明不再扶持内地导演,甚至指其完全抛弃了内地导演。
是的,翻一翻最近几年的电影片目,内地许多民营电影公司都喜欢与香港导演合作,如光线传媒、博纳影业等均与香港电影人保持密切合作关系。这说明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在以类型电影为主导时,香港导演备受关切——内地导演在商业类型片方面尚未成熟。市场需要类型片,华谊兄弟作为上市公司,就有责任为股东获得最大利润。
电影本身就是不太靠谱的生意。去年有17部票房过亿的电影,但能赚钱的只有7部;去年赶制了526部电影,然而能够进入院线公映的则只有260部,剩下的一半观众们连影子都没见着。华谊兄弟要为利润着想,必须找到比较靠谱的导演才可能达到公司的利润目标。他们找香港导演,也找来台湾导演试试,相对来说,比找那些对类型电影仍然陌生的内地导演要稳妥些。
这是内地电影成长的一个过程。
内地类型片正式出现到现在,尚不足十年时间——2002年《英雄》算是内地制作的首部具有类型意义的商业影片。虽然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也曾出现过类型电影,如《神秘的大佛》(1981)、《东陵大盗》(1986)、《最后的疯狂》(1987)等,但这等影片均只属探索性类型片,距离要成为电影市场上的主流还差很远。更重要的是,内地电影人的制作观念与市场南辕北辙。第五代代表人物之一的张艺谋转型拍《英雄》,他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果不其然,影片公映后,骂张艺谋的人是铺天盖地!因此,当内地电影人长期受到离市场较远的电影观念灌输,如电影是艺术、电影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等,他们距商业类型片的距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何况其中还有部分人坚拒大众化,坚持小众化,甚至压根看不起类型电影。华谊兄弟又怎可能把投资交给他们?
当下中国内地导演多达200多人,可是除了张、陈、冯三大导演和姜文等为数极少的几个人外,还有哪些导演的名字能进入投资人的视野?如果有中国电影这十年的票房档案,我想,有好多内地导演名字都是排在末端的。相反,香港导演名字多会排在前列位置上。在香港这样一个完全开放的电影市场上,这里的导演接受过多少个十年的市场洗礼,接受过多少次好莱坞电影、欧洲电影乃至日本等电影“大规模入侵”的考验?
故,作为电影制作人,作为以电影谋财的电影人,他们没有责任去扶持那些对类型片陌生的导演。所以,华谊兄弟这次的“H计划”,很符合市场规律。同样,也看到了中国内地导演所存在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