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
2011-12-29马巍
综艺报 2011年23期
相比前几年岁末回首时的慷慨激昂,对中国电影2011年的总结恐怕要复杂得多。
年初本刊曾做过一期名为《前瞻2011》的报道,当时我们是这样归纳这一年的看点的:“超高成本本土大片再度出现”“新主流、古装电影各主要类型影片集群作战”“翻拍、续集风起”⋯⋯而对于市场大盘,当时的看法是“2011年内地电影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应无悬念,问题只是增速究竟会有多少”——当时的预测之所以有点保守,是因为2010年内地影市增幅超过60%。
2011年,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减速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内地影市总票房应该在130亿元上下,相2010年增幅约30%左右。其实电影业在产业两端都早已出现市场过热迹象,只是电影市场整体迅猛扩张掩盖了这一点——从2002年起,电影票房连续6年保持了25%以上的增长,2009年达到42.96%,2010年更是达到63.9%。2011年,当市场大盘增速开始放缓时,之前隐而不发的问题就集中显现了出来。
今年贺岁档开始前,《金陵十三钗》片方和院线方关于分账比例的争议再起,双边寸步不让,大喊己方风险太大。
在影院投资方,业内普遍认为10%的租金水平是影院保持健康经营的上线,但早在两三年以前,内地影院项目的普遍租金水平就已远远高过这一水平,近几年以极快速度建成的大量新影院基本都面临盈利难、投资回收周期长的问题。
内容制作相比影院业务风险更大。近年众多资金涌入制片端,直接导致项目数量急剧攀升,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中小成本制作。制片端的“俄罗斯轮盘赌”的味道越来越浓。
2011年,制片和终端两头在增速上都再创新高:终端新增银幕数至少将在去年基础上翻番,制片产量也大幅增长——去年内地电影的产量是故事片526部,今年很可能超越700部。在这一各环节都放量的情况下,市场整体票房30%的增长就不能仅仅总结为“不够理想”了。
今年也出现了一些新潮流和趋势。在后文中,我们总结了2011年中国电影的八大现象。这些现象看上去较分散,但有相互联系。比如国产电影的改编、翻拍风起,其实是因为电影制作、运作压力增大,导致“投资逻辑”开始占上风;当前国产片创作中的跟风甚至抄袭现象日趋严重——虽然从创作上大家都知道电影要追求新意,但从投资角度,还是做有“成功经验”的项目要更安全;今年古装大片市场份额下滑也与此有关,因为人人都想拍旱涝保收的大片,而古装片几乎是本土大片的惟一选择,其结果就是大片越拍越多,越拍越趋同,观众则越来越不爱看;既有大片市场下滑,于是合拍上升,因为其可以分摊投资和风险,今年又正好碰到北美市场不景气,因此中美电影合作出现了新发展;既然直接投资拍片风险增大,那么购买进口成片就成为了务实的选择,于是批片市场今年有明显增长。
中国电影业出现的新情况值得深层次思考。近些年来电影市场高速增长,然而巨大投入带动的增长还未能实现投资回报率及效率的同步提升。此外,影院建设的速度远远超过内容制作端的发展,内容与渠道之间的平衡发展,成为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3D,中国现在已是全球除北美之外最大的3D市场,但渠道建得太多太快,内容发展远未跟上这一节奏,尤其是本土内容制作落后很多。花在这么多影院上的投资不能打水漂,结果只有更加依靠好莱坞,国产片的市场空间与份额自然受到冲击。而之前港台市场的经验已经证明:内容层面出现的问题最终又会反过来带给终端渠道更大压力。
2011年出现的新问题表明中国电影的发展已达或接近一个新的阶段,解决新问题必须采用新思维和办法。
市场经济的发展早已证明:单纯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拉动的增长难以形成良性循环,难以持久。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现在必须要意识到单纯的数据指标并非首要任务,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追求更有质量的增长。
关键词1分账HYIzxJixko7CkDsGcq3CGw==
12月贺岁档正式开锣之前,片方和影院之间关于分账比例的争议再起。《金陵十三钗》正式上映前,片方新画面提出最低票价须上涨5元,分账比例也得从43%提高到45%的要求。此举引起院线方面激烈反应,内地八大院线统一采取了强烈反对的态度。最终双方在电影局的调解下达成了一个相对灵活的协议:制片方在票房达到5亿之前按45%分账,达到5亿后的分账比例则调低到41%。
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直至今年的《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大片一直是内地片方提高分账比例的急先锋。2002年,片方在票房中分到的比例也就在33%-35%之间,而到了2009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国产片分账比例的指导性意见》时,已明确提出片方的分账不应低于43%。从积极的方面说,电影票房中片方拿大头是国际惯例,也是趋势所向。此外,这次分账事件的解决方案并非首创:分账比例根据不同票房目标的实现而灵活变化的办法其实也是目前北美电影业普遍采用的方式。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从片方和终端此次的反应来看,分账比例在近期能否有进一步的变化,要打个问号。毕竟近年来中国电影规模化的发展使得产业链两端的经营压力都在倍增。此次分账争议中双方的态度都异常强硬,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当前两头承受的压力都已无太大的回旋空间。就中国电影产业两端的情况来说,盈利能力低一直是个问题。此外,目前电影领域的投资回收都极度依赖票房,尤其是在终端层面。在美国,影院的分账比例虽低,但其卖品等相关业务非常成熟,电影票在影院总收入的比例中一般占30%左右。但在内地,影院收入模式单一化严重,这意味着每年大幅攀升的投资和成本都要依赖票房来回收,这样的情况下,终端对于高达几个百分点的票房让步自然难以接受。
关键词2古装大片退潮
2011年古装大片仍占据了不少位置,但风光不再。
年初的《倩女幽魂》票房1.5亿元,《关云长》最终成绩1.6亿元,口碑垫底的《战国》票房不到8000万元;暑期档的《武侠》只拿下1.8亿元;秋季因片源不足,《画壁》和《白蛇传说》的表现稍好,但票房也就2亿上下,古装类型里今年成绩最好的《新少林寺》,票房也不过2.2亿元,目前仍在上映的《鸿门宴传奇》看来也就勉强能过1.5亿元的关口,最为悲催的《杨门女将》甚至以不到4000万元的成绩仓皇下片⋯⋯当然,2011年的古装大片中目前还有一部徐克的《龙门飞甲》正在上映,该片也被各界寄予厚望。不过即便此片大卖,也难掩古装类型今年整体江河日下的事实。
作为国产大片惟一的成熟类型,古装大片曾是内地影市旱涝保收的品种,但多年不间断的开掘使得其创作模式日趋僵化,加上质感相近的作品越来越多,这些都加速了此类型的损耗。虽然今年也有一些古装片在创作上进行了一定新尝试,比如陈可辛的《武侠》就借鉴了一些海外其他类型的元素,但市场反应不理想。
古装类型的退潮对国产电影的整体格局有一定影响。大片是影市主力,而古装片则是华语大片的中流砥柱,其整体市场行情的下滑对国产片的市场空间及份额的影响非几部中小成本黑马影片所能弥补。
话说回来,从2002年的《英雄》起,内地观众看了近十年的古装片,算得上非常宽容了。类型创新的探索注定艰难,但势在必行,毕竟随着内地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内容多元化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强烈。古装片退潮是这种规律的客观投射。
关键词3黑马真黑
2011年,一部总共投资还不到1500万元的低成本喜剧成为最大亮点——滕华涛执导的《失恋33天》砍下惊人的3.5亿元票房,再创国产中小成本票房新高。
虽然《失恋33天》的市场成功带有很强的偶然性,但国产中小成本商业片今年整体的亮点明显较往年为多——在既有类型大片号召力下降的情况下,本土中小制作纷纷“揭竿而起”,黑马频现,且惊喜越来越大。往年中小片能拿到3000万元的票房都算是数一数二的“好汉”,而在2011年,各类型影片的票房上限均有显著上升,即便是以往最为冷门的文艺型电影也有《观音山》和《最爱》先后轰下了7000万元和5000万元的票房。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黑马的出现在档期上没有冷热之分,很多小片的高票房都是在中外大片的眼皮子底下夺得的:《小岛惊魂》在和《武侠》的直接对话中抢到了8900万元,而《失恋33天》更是在11月份完胜《丁丁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intin)等五部好莱坞大片。
相比古装等大片种类,中小制作往往在创作上更灵活,更接地气。目前国产片在类型方面的探索也主要集中在中小制作层面,例如惊悚片近两年的尝试就较多,其也被视为目前投资“性价比”较靠谱的种类。除了《孤岛惊魂》,今年的《午夜心跳》《夺命心跳》等惊悚小片也有两三千万元的票房。
中小制作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创作跟风严重,“死亡率”过高。纵观今年市场,不难发现中小片仍然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各个类型都只有一个大赢家,另外会有两三部“票房还不错”,其余的则基本成了炮灰,这显示出了盲目跟风的巨大风险。
关键词4终端泡沫
2011年,一方面内地的影院建设再度提速:有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就新建成银幕2563块,而2010年全年总共才新增了银幕1533块,这样算下来2011年的新增银幕数在去年基础上翻倍毫无悬念。然而在另一方面,今年影市整体大盘的增速却从去年的 63.9%回落到了30%。此消彼长间,压力最终就来到了影院层面。今年影院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尤其是在影院密集的一线城市,老影院头痛被新影院抢走了票房,而新影院则发愁抢到的收入未达预期。
2011年终端市场出现的新局面实际上也是在为之前影院建设的过速买单。其实早在几年前,影院投资就面临泡沫过多和实际盈利困难的问题,唯一支撑影院投资市场继续发展的动力就是内地电影市场整体的持续高增长。因此一旦大盘增速放缓,之前因为市场过热和恶性竞争所积累的“内伤”就会集中显现。另一方面,这样的局面也会加速终端市场优胜劣汰的进程。例如最近就有风传称前几年增长极快的某院线将因资金链断裂而出售旗下影院。国内的院线、影院市场未来肯定会出现更多收购、整合的空间。
关键词5改编、翻拍风
2011年电影创作中的改编、翻拍风大盛。
今年华语片中卖座位置靠前的大多是改编、翻拍类作品。比如数量众多的古装片基本都为经典翻拍或历史新编。当前在内地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香港电影人本就长于此项——年票房达到1.7亿元的《最强囍事》和票房1.1亿元的《财神客栈》都是比较套路化的港产喜剧。相比之下,续集电影的表现更为稳定,《窃听风云2》和《画壁》的票房都超过了2亿元,而国产动画的代表《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票房也创造了新高。除此以外,国产大片中也不乏“广义改编和翻拍”之作,如《建党伟业》和《龙门飞甲》。这样算下来,今年票房过亿的十余部国产片中,严格意义上的原创只有《武侠》一部。
改编、翻拍风起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了内容制作面临的压力。相比白手起家的原创,改编已有一定积累的素材无疑是更为“经济”的选择,尤其是对于在明星、预算方面缺乏优势的中低成本而言。
当前这股改编风中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是内地电视剧。热门电视剧的铺垫往往会使电影改编事半功倍,今年此类电影中的《武林外传》和《将爱》票房均攻破了2亿大关。此外,《失恋33天》虽是改编自网络文学,但导演滕华涛之前已有多次把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成功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前电视业对电影的影响和渗透。
关键词6批片
2011年进口片再现强势,除了好莱坞分账大片,批片亮点不少,很多“貌不惊人”的片子取得了不错成绩。比如全无卖点的《天际浩劫》( Skyline)在暑期档居然拿下了5600万元。此外,如今在美国已沦为烂片之王的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也是了国内批片界的红人——今秋连续有两部由其领衔的影片上映,其中《女巫季节》(Season of the Witch)票房将近4000万元,《狂暴飞车》(Drive Angry)凭借3D的优势更是卖到了6200万元。
其实内地的进口批片前几年一度出现过快速增长的势头,只是由于当时相关政策的变动一度遇阻。相比国产中小制作,批片运作的难度和盈利能力都更理想。今年票房在2000万元以上的批片至少有十余部,其中除了好莱坞中小片,像日本的动漫系列《宇宙英雄之超银河传说》和《名侦探柯南之沉默的15分钟》也获得了3000万元左右的票房。此外,一旦碰到合适档期,批片票房的上升空间也很大。例如9月底10月初中外大片集体低迷时,3D小片《夺命深渊》(Sanctum)就创造了1.2亿元的高票房。
批片趋热对于内地市场有双重意义:其发展确实能缓解眼下影院增多带来的内容缺口。此外随着批片的纵深发展,选片也渐渐走出了传统口味,今年像日本的《挪威的森林》、巴西的《精英部队2》和印度的《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样的电影以往都很难在内地影院中看到,这有助于内地市场的多元化和观众口味的培养;然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资金选择投入批片,也会对本土电影的制作,尤其是本已面临很大困难的中低成本带来新的压力。
关键词7合拍升级
中外合拍片在2011年的表现乏善可陈,其中票房最高的《寻龙夺宝》成绩不过3000万元,中日合拍的《藏獒多吉》更是惨败。不过,新一轮海外合拍正在积极酝酿中,尤其是内地与好莱坞的直接合作,有望催生出新的升级版合拍大片。
最新一批中美合拍项目中公布较早的项目包括将于明年上映的《环形使者》(Looper)。此外,目前美国著名漫画家斯坦·李(Stan Lee)正在和《铁甲钢拳》(Real Steel)的编剧吉尔罗伊(Dan Gilroy)合作策划一部中国的超级英雄电影。而《变形金刚》的制片人德桑托(Tom DeSanto)也在运作一部中国神话电影,素材来源于《封神榜》。
最受关注的合拍项目来自两家中美顶级企业的合作——美国传奇影业(Legendary Pictures)和内地的华谊兄弟合作发起的传奇东方(Legendary East)在年中公布了首个项目《长城》(The Great Wall)。该片将由《最后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的导演爱德华·兹威克(Edward Zwick)执导,计划2013年上映。传奇东方的制片计划是2013年达到年产2部,单片预算区间为5000万-1.5亿美元。
相比以往的合拍,当前这波中美合拍涉及更多企业之间更深入的合作。《功夫熊猫》系列的成功使得梦工厂动画(Dreamworks Animation)已有计划来华开设工作室。而美国路景影业(Village Roadshow)在亚洲的分公司已经开张,目前正在筹备周星驰和章子怡合作的《西游记》。刚刚推出了《惊天战神》(Immortals)的相对论公司(Relativity Media)也跟内地的软银赛富以及IDG中国媒体基金合资发起了星空大地影视。此外,当前合作中,中美双方的地位似乎也有变化,尤其是一些内地的知名企业例如华谊兄弟,就得以在跟传奇东方的合作中分享作品版权——版权而非单纯的收益权分享一直是内地公司的目标。
中美合拍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华语片目前面临的大片升级问题。不过,这些新合拍大片似乎已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华语片——目前公布的项目,编导基本以美方主创为主,传奇东方也明确表示其制片目标并非生产华语片,而是“面向全球市场,带有中国元素的英文片”。反过来说,这或许是中国电影进一步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8华语3D第二波
3D在2011年越来越主流。今年电影市场在遇到众多问题的情况下还能实现约三成的增长,来自3D部分的增长功不可没。不过眼下这块越来越大的蛋糕还完全为好莱坞所占据。投资、技术的高门槛使得国产电影在3D面前望而却步——两年前的《魔侠传之唐吉可德》《苏乞儿》等第一波吃螃蟹的先行者纷纷惨败出局。
不过3D是大势所趋,畏难不前会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带来更大负担。2011年,华语电影界在3D领域有一些尝试,且尝试的方向更为多元化,比如制作以欧洲班底为主的动画《熊猫总动员》。来自港台的3D音乐爱情电影《五月天追梦》和恐怖片《梦游3D》先后在内地上映。
就市场反响而言,这些相对低成本的3D制作仍然说不上成功,但相比之前的一批本土3D项目,今年的这些项目显得理性了不少,不再那么急功近利。近几年的国际影坛,演唱会和恐怖片也是低成本3D制作的主要方向。此外,在华语电影最擅长的古装动作类型上,今年也有《白蛇传说》和《龙门飞甲》两部大制作试水3D,徐克执导的后者被普遍看好将真正打响华语3D的第一枪。
关键词9动画整体上升
国产动画电影 在2011年有明显起色。年初,第三度进军春节档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兔年顶呱呱》创造了1.5亿元的票房新高。《喜羊羊》系列是近年来内地动画电影的代表,不过相比往年的一“羊”独大,今年有多部国产动画片取得了不错票房,例如同在年初上映的《熊猫总动员》,票房就达到了4500万元。随后推出的《赛尔号之寻找凤凰神兽》《摩尔庄园冰世纪》和《洛克王国!圣龙骑士》也都实现了3000万元上下的票房。
国产动画片整体表现上升,得益于商业模式逐渐成熟。今年取得不错票房的动画电影中除了一部打3D牌的 《熊猫总动员》,其余都为“衍生动画片”——之前有电视剧、网游等相关内容的铺垫,在目标观众群中具有一定号召力基础,对成本和制作品质的要求也较低,更易获得更好的市场成绩。
不过,当前国产动画市场空间仍然有限,影片难以吸引影院市场的主力观众。在原创领域,国产动画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今年的《魁拔之十万火急》和《藏獒多吉》都在业内有不错口碑,但在市场上遭遇滑铁卢;《兔侠传奇》的票房虽有1600万元,但离预期目标相距甚远。就海外经验而言,动画电影的长远发展必然需要观众群的进一步拓展。国产动画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