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幸福教育 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
2011-12-29孙向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2期
校长的责任是什么?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与专家、学者、教师共同探讨之后,我们明确了校长的责任与学校的办学目的,即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让教师拥有一份幸福的生活,给学生一个幸福的人生,着力使“教师幸福地教,教成幸福的人;学生幸福地学,学成幸福的人”。
基于此,通过对2007年北京教科院对我校实施规范化建设诊断结果的反思以及对学校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决定重点实施三大工程:管理机制提升工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幸福课堂营造工程。管理机制是规范化建设的基础,教师队伍是规范化建设的关键,课堂是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主阵地。
规范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能力
学校管理机制是规范、激励、引导学校发展的一种运行模式。根据诊断中教师对管理者的期望,我校注重从两方面入手提升学校的管理机制。
立足发展,建立规章。按照《小学管理规程》的要求,从规范性、人本性、发展性、可行性角度重新完善了我校内部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监控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编辑成《西辛小学规章制度专集》。例如,关于专用教室的《专用教室使用制度》,关于控制班额的《招生转学制度》,关于教师合作研究的《合作伙伴发展制度》,关于学校最高荣誉的《幸福西辛人评选制度》等。
立足引领,提升管理。领导干部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创新的管理策略是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与促进学校和谐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树立“思想观念领先,行为形象先行,学习反思发展,管理服务双赢”的领导班子建设目标;确立自主学习、集体研讨、专项培训、岗位实践、外校访学、资源共享等培训方式;建立了植根于课堂的《领导兼课、做课、听课制度》,教学管理重心下移,直面课堂,直面教师,直面学生,让教师交流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实践问题与困惑,发现并推广优秀典型。例如,陈静祎老师重视知识的迁移与转换,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等,对此,我们进行重点研究并推广。
塑造阳光形象,提升教师素质
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是推进规范化建设的关键。我们继续以“六大提升”为载体,即提升自己的气质,让形象神采飞扬;提升自己的表达力,让语言充满赞赏;提升自己的接纳力,让等待出现奇迹;提升自己的阳光心态,让阳光普洒众生;提升自己的人格,让情感产生认同;提升自己的关怀,让体贴渗透日常,目的是塑造阳光教师。学校重点从“阳光心态、阳光气质、阳光形象”入手,促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塑造教师的“阳光心态”。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让教师释放自己,我们请心理专家、特级教师等与教师对话,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满足感;每周三以“休闲养性”为主题 ,开展“夕阳健身”、“快乐抒怀”等愉悦身心的文体活动;教师集会前,播放优美的音乐,放松心情;构建起教师发展的软环境,从而减轻教师职业疲倦,让教师乐观自信起来。
提升教师的“阳光气质”。我们把阳光气质定位在 “高雅、睿智、亲和”。为此,学校延续“园丁读书工程”,围绕“思想导航”、“心灵对接”、“智慧碰撞”等专题,将阅读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让阅读成为教师提升人格、形成思想与智慧的坚强后盾。校长在每次教师会上都推荐阅读经典语句,如 “回到自己的童年是理解孩子的最好渠道;上好每一节课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教育只有差异,没有差生”。
树立教师的“阳光形象”。学校通过学期初教研组发展目标展示、期末目标达成汇报及优秀教师表彰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对评选出的“温馨亲情”、“激情传递”、“智慧创意”、“个性彰显”优秀个人及优秀群体,举行隆重的“幸福西辛人”颁奖大会,校领导为他们撰写并诵读颁奖词,播放他们的日常工作画面,形式别样。
“阳光心态、阳光气质、阳光形象”塑造了阳光教师的群体形象;“阳光教师”哺育着西辛的“阳光学生”。据调查,98%以上的家长认为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师德高尚;85%左右的家长认为孩子有问题愿意和教师交流;95%以上的家长认为教师有很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
创设幸福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施幸福育人的中心载体是课堂教学。没有幸福的课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师生的幸福。课堂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我校提出了构建 “三‘生’有‘幸’”的课堂:生活课堂、生态课堂、生命课堂——师生幸福课堂的教学目标。通过课题带动、专家引领、领导献策、骨干示范、同伴互助、案例跟进的校本培训模式,实现教师从理念向实践转变,从课堂向课程转变,促进教师的内涵发展。
完善评价细则,引导师生发展方向。依据《顺义区规范小学教学管理的意见》,完善各项教学制度。例如,在学生作业方面,我们提出了“作业+作品”评价形式。学生的作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我手抒我怀:将阅读与练笔相结合,每单元至少有一篇学生读后抒怀作品:写作形式可以是感言、诗歌、绘画等;二是构建“智慧树”:课堂上教师立足教方法,学生立足学方法,学生的作业要体现有知识结构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种“作业+作品”的学习成果表现形式,引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新奇大胆的创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推出课堂基本时间模式,规范课堂管理。这个课堂教学基本时间模式是 “5+20+10+5”,即课前5分钟的时间是学科知识导入,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 10分钟的学生技能训练,每节课最后5分钟为各学科进行当堂质量检测时间。虽然固定时间不太科学,但它规范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引导着教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学校十分注重发挥教学领导的示范作用。他们定期做研究课,为教师现身说法;听课后带头写听课反思并及时给教师反馈,带动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每天没有特殊情况至少听两节课,教学领导合作听课,打破单打一听课的局面,目的在于给教师评课时能够做到聚集智慧,在多人的交流碰撞中形成正确的指导,从而体现评课真正为教师的教学服务。
引进专家资源,引领教师发展。我们认为,高的理论水平既是课题研究科学开展的保障,更是研究走向深入并有所收获的前提。为此我们定期请领导、名师走进我校课堂,借助高校专家教授资源,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有广度和高度的专项指导,使教师在高视点、真情境下进行教学案例研究,产生研究的兴趣,推动研究的深入。在2009年北京教科院的形成性评价中,我校教师在评价指标“教师努力依据课改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能按教学常规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多数老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大多数老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选项“很符合”这一项上比2007年分别提高了50%、62.5%、62.5%和62.5%。在“注意让学生个体表达到注意让学生集体讨论,注意给大多数学生创设了交流的机会”两项达标中比2007年提高了40%和37.9%。
近两年,通过学校幸福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学校获北京市政府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校长被评为北京市依靠职工办好教育优秀校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区教委对4-6年级学生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每次我校成绩都居全区前列;教学研究成果获北京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我们将继续坚持“让教师拥有一份幸福生活,给学生一个幸福的人生”,不断创建幸福的西辛小学,为学生的发展培育幸福的土壤。■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