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统一 提高德育实效

2011-12-29张振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2期

  根据对我校学生的实际考察和调查问卷发现,多数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明显高于道德行为能力。这表明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即知行脱节现象严重,这是当今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德育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
  “师道尊严”等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受教师影响最直接,因而也最大。当今“师道尊严”等传统的教育观念在部分教师的思想意识里仍然根深蒂固,我教你学,我管你从,天经地义,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生过分严厉。现在很多孩子的信息量比教师的信息量大,对现代信息的“孤陋寡闻”导致部分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不高。但部分教师很少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不分场合对孩子随意批评;肆意挖苦,不留情面;只知训斥,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状告家长,转嫁教育责任;严于律生,宽于律己等,导致了个别学生的叛逆及厌学,90%是因为厌恶老师、有逆反心理、不服管教造成的。
  全方位育人没有真正落实。现在强调课程德育、家校合作等全方位育人,但实际仍停留在口号上。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教师工作量较大,不能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家长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没有平等相处的意识;德育工作多而杂,不容易量化考评,这些都导致德育工作没有全面落实。
  学校没有完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德育活动还没有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比较多;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的成长关键在于自身,不管外部条件多么重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时,教育方可见效。从儿童心理的角度看,也只有使学生将学校要求转化为自身需要,转化为一种内部动力时,才能产生积极的行为。因此,尊重学生主体性是改变道德知行脱节现象的关键。
  解决中小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对教师有过分的崇拜和依赖,他们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学习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教师对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在知、行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要改变知行脱节的现状,就必须让德育回归生活,使德育工作真正实现“近、小、实、亲”,学生才会感兴趣,愿意参与德育活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的理念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资源是现实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这些生成性资源是师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的,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适当地“推波助澜”,学生的心灵才会受到启发触动。
  增加学生的道德实践体验。我们让学生在常规教育活动中实践道德,加强常规教育的道德渗透,注重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通过参加主题教育活动,提高道德素养;关注个别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的现象,让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动他们的灵魂。
  解决学生知行脱节问题,从学校角度来说,关键要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大体验教育的力度,让德育工作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做到知行统一,为学生美好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