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志愿引发亲子冲突

2011-12-29张渝鸿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2期

  张渝鸿,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心理应用中心咨询督导,国家咨询师课程授课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量》、《团体咨询》、《沙盘治疗》等课程班授课专家。擅长利用沙盘治疗、绘画、心理剧等多种心理治疗技术,解决学生考前焦虑、学习倦怠、亲子关系、人际障碍、成长困扰等心理问题。
  
  【案例简介】
  “真烦死我了!我都不想考了!”一屁股坐在我面前的孩子气哼哼地说道。“昨天晚上我们家都开了锅啦,折腾到半夜两点多也没个结果,最后逼得我吼着说不考了,大家才算休战睡觉。老师,还不知道能考到哪儿呢,他们就先为报志愿吵起来了,就跟我已经考上了似的。什么这个职业别人看不起,那个职业不好就业,坚决不能去外地……啊!简直崩溃!”
  经过短暂调整,等孩子情绪冷静后,我慢慢弄清楚了孩子来访的原因。原来,北京这几天就要填报高考志愿,父母和孩子在关于如何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由于彼此态度过激,最终导致孩子情绪失控。孩子要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爸爸妈妈坚决反对。父母认为那个职业将来面对的都是残障群体,对女儿的心理状况会有影响,同时,特殊教育在社会上算不上“好”职业,做这个工作会被亲朋笑话。孩子的观点是:残障群体既然需要帮助,总要有人去做,为什么我不能去帮助他们?父母又没有“正当”理由去说服孩子,只好说:“反正不行!学这么多年,最后考这么个专业,将来有什么出息,还不如不上大学呢!”“不上就不上!我不考了成吧!”孩子也不示弱。于是,就出现了孩子描述的那一幕情景。
  搞企业的母亲希望孩子能学金融专业,认为金融、会计等专业好找工作。但是女儿“殊死抵抗”,因为她对金融一点兴趣都没有,想想那些繁琐的数字就头疼。从事旅游业的爸爸,觉得女儿生性活泼,运动机能好,又善于和人交流,非常适合旅游行业。凭借自己的业内地位和关系,将来会给孩子就业提供帮助。但母亲又坚决反对,因为母亲认为父亲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在旅游行业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东奔西跑十分辛苦,母亲认为女孩子太不适合……
  【案例分析】
  每年高考前,由于志愿填报而引发心理困扰的学生和家长都大有人在。更为严重的是很多问题在此时没有爆发,而在今后逐步显现出来,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困扰。甚至有考生在大学入学后,由于对所选专业缺乏兴趣而放弃学业,也有学生因高考志愿填报的问题导致了更深层次的心理冲突。因此,在高考志愿的填报过程中,不论是从眼前还是从长远考虑,家长都应该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并与孩子一起协商,一起面对选择。
  现实中一般家庭填报高考志愿时大致有三种表现:
  1.代劳型。完全由父母包办,父母报什么算什么,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父母们频频出现在各类高招现场,收集各种资料,仔细分析筛选,孩子俨然是局外人。这种做法忽略了孩子是整个事件的主体,孩子对自己未来的选择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我意愿表达,容易留下隐患。相反,积极的参与过程也会让孩子的高考目标更为明确,进而增进向目标冲击的动力。
  2.放任型。持这种观点的父母人数较少,他们一般认为:孩子18岁成人了,有能力、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家长可以提建议,大主意由孩子自己拿,以免他们将来抱怨父母。或者父母因自己对高校、对专业、对专业与就业的关系知之甚少,有心无力,只好听任子女自己选择。如果孩子很有主见,目标清晰当然很好,但是毕竟孩子考虑问题的综合能力、宽度与广度等,都受限于自身的年龄和阅历,因此还需要父母的社会经验支持。
  3.依赖型。有部分家长在孩子填写高考志愿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学校、依赖老师、依赖专家,或者是依赖所谓的“过来人”。当然老师的意见非常重要,但是老师不能替代父母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更不能替代孩子本身的想法和意见;专家建议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宏观的,好的志愿应该是适合孩子个体情况的选择。
  4.理智型。父母依据本年招生的整体状况等客观因素,结合孩子现实成绩、兴趣、个性特点,综合社会需求和家庭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此为依据筛选学校和选择专业。要达到主客观统一,既考虑到孩子近期入学目标,又考虑到孩子远期职业发展的需求。在协商的过程中,彼此之间更加了解,达到目标认同,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对于本案的家长,能够理智地选择与孩子协商,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协商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单纯从自身的价值体系出发,过分强调了未来的就业前景和社会适应性,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我们现在常常提到一个词——“职业倦怠”,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职不匹配”,即个体职业倾向特质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导致职业幸福感降低。事实上,大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自己本专业的比例并不高,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资源与时间的浪费。因此,我们在协助孩子选报志愿时,也应该多关注孩子自身的个性、气质特点、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就业趋势、家庭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使孩子毕业后能够获得较好的专业成长。
  
  【辅导过程】
  由于填报志愿引发的情绪波动是比较容易调整的。分析孩子的情况后,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步:了解孩子为什么要选择特殊教育专业
  1.未来发展:孩子由于成绩的限定,不能考取重点大学,但是一般高校的师范专业,她又觉得将来就业时会比名校缺少竞争力,所以不想选择。
  2.个性特点:她个性善良又有爱心,尤其是残奥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身上的拼搏精神激励着她,从那时起,她就特别希望能够有机会帮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3.环境影响:填报志愿期间,恰逢玉树大地震和“5·12”地震纪念日,她看到那些志愿者的付出,也看到那些伤残人士的需求。这些都激发了她的热情,于是提出要报考特殊教育专业。
  4.逆反冲动:孩子起初只是把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备选方案之一,目的是为了回避父母强行推荐的那些自己缺少兴趣的专业,但是当这种选择遭遇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后,她的逆反与抗争的意识被激发出来,产生了盲目坚持。
  第二步:接纳并稳定孩子情绪
  在清楚了上述原因后,我首先肯定了孩子选择这个专业的出发点,接纳了孩子的情绪,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孩子的抗拒心理。外界阻力的消失,可以加速情绪的平复,使得心平气和并冷静下来的个体,能够理智地面对自己的选择。
  第三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
  1.你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多少?明确想象与现实的差距。在交谈中发现,孩子甚至不知道特殊教育要面对的人群,盲目地认为就是身体残疾的人。我建议她上网了解关于特殊教育的详细信息,可以走访一下特殊学校,亲身感受后,再作决定。
  2.你觉得自己的个性适合做特殊教育工作吗?在了解了特殊教育职业的前提下,反观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是否适合即将选择的职业,这种自我认知对于考生是十分必要的。
  3.对于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否已经有思想上的准备?学生在这个问题面前犹豫了很久。这种思考才是冷静后的理性思考,它促使来访者积极探索主观世界,摒弃了叛逆的情绪和心态,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
  第四步:推动与鼓励
  在与来访学生的谈话接近尾声时,我们不一定要孩子立刻做出决定,我相信他们都有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都有对自己未来负责的态度,都有积极进取的愿望。当然本案来访者在离开前,对于专业的选择已经有了更理智的思考,希望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兴趣爱好,又有利于将来自己发展,同时得到父母支持和理解的专业意向。看着她一扫脸上的阴霾,阳光般灿烂地笑着,我知道,她找到了自己的专业目标,并准备扬帆起航。
  
  【分享建议】
  高考志愿的填报,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考前必经的一个心理关口。志愿填报对于每一位考生而言,其重要性不啻于第二场高考。教师和家长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填报志愿,对于考生未来发展和稳定考前心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考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高等院校,全面地掌握政策,就能在志愿填报中游刃有余,寻找出最为理想的一组答案,使自己在即将到来的博弈中多一些把握,少一些风险,多一份希望,少一份遗憾。在整个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家长与教师应扮演信息收集员、决策分析员、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发挥收集(挖掘)信息、整理(过滤)信息、分析(综合)信息的作用,稳定学生心理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拟定志愿填报方案。这样的方案将会最大限度地趋向科学合理,避免盲目和失误,进而争取一个最理想的结果。■
  □栏目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