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1-12-29梁松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4期

  近年来,新源西里小学形成了特有的融合教学模式,初步构建了融合教育的特殊课堂结构模式,较好地照顾了教学中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如,我校张爱霞老师针对“分、百、小互化”复习课制定的教学目标。
  在课前,张老师首先进行了课前小测验,并根据学生的测验结果进行前测分析,把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和错误原因进行重新分析,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如下目标:
  针对普通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熟练地掌握它们之间的互化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针对特殊需要的学生: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能掌握互化的方法;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如果按照同一个教学目标教学,结果就会是一部分学生一知半解,更有甚者一无所获。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进行分层教学,既让好学生“吃饱”,又让中等学生提高,还要让学困生掌握,也让融合生有所收获。
  灵活使用教材。因为融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有差异,在教材使用上,融合教师应对教材适当重组,并增设综合实践类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同一篇教材,教师并不规定学生学此不学彼,而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作为自己的重点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以前的教学,通常会着重由教师讲授,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求掌握的学生必须全部掌握,不会的下课后再补,现在则不同了。张老师在第一课时,就发现彬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掌握得一清二楚,于是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人物分析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讨论之后,学生们各自分组扮演蔺相如、秦王、廉颇、赵王,学生们的表演活灵活现。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对话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个性也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多元教学策略。我校教师通过学习融合教育理论和特殊教育理论,对融合课堂实施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智能、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教学中将共性和个性辨证地统一起来。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探究活动,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思、疑、问、说。对于融合学生,安排他们在互助小组中与伙伴一起学习,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之后在同伴的帮助下互相模仿。对于随读生和学困生,教师先提出问题:怎样把梯形转化成以前所学过的图形呢?转化的图形跟梯形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通过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或把一个梯形分割成各种学过的图形。对于基础较好、反应比较快的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完成最基础的内容外,还引导他们找出转化后得到的图形跟梯形的联系,逐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兴趣盎然地探究,那么就会有较深刻的心理经历与情感升华,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发展与多样的教学评价策略。在评价学生方面,我们主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判断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针对性建议。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有比较健全的教学评价制度。首先,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各科任课教师、家长、同学和学生自己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其次,具有多元化评价标准。我们结合《小学生评价手册》和雏鹰征章、班级特色评价方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在纪律和各种品质等方面的表现。第三,实施多样评价方式。不仅仅采用纸笔测验,还结合“课堂日记”、“现场笔记”、“档案袋”等形式记录学生的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尤其适用于参与融合的学生。在考察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时,我们用笔记、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考察学生双基的掌握情况,主要采用书面考试;考察学生的合作精神,主要是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时的行为表现。■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