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研功能 聚焦课堂教学
2011-12-29尤宏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4期
教研组是学校不可缺少的基层组织,是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的重要基地。教研组的任务是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骨干教师,选拔学科英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所以,教研组的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一个教研组来说,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对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组工作如何运作才能真正起到专业引领、团结协作、教学相长的作用?这是我校化学组一直致力探索的问题。为实施新课程,服务新课程,我校化学教研组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围绕“聚焦课堂,提高实效,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制定了“目标—研究—反思”的教研模式。
明确目标 形成凝聚力
我校化学教研组是一个既具有传统底蕴又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团队。我组现有12名教师,其中高级教师4人,骨干教师3人,平均年龄33岁,是一支年富力强、师风纯正、学识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老教师壮心不已,手把手地教徒弟;新来者惜时奋进,在教育前沿的高平台上大显身手。发扬传统优势,打造九中品牌已成为我们化学组每位成员的共同追求。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组全体教师以《化学课程标准》理念为准绳,以深化课改为契机,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学理论、研技能、练内功、勤实践,已成为我组教研活动的主旋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研组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把现有的师资力量打造成一支业务精湛、学术层次高、勇于奉献的高效的学习型队伍已成为化学组寻求自身发展的第一要务。为此,我组制定了新三年发展规划和目标:(1)立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学科建设,以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2)以科研引领教研,提升化学组的整体水平;(3)调动全组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挖掘本组的资源;(4)加强对外交流,吸收外校的先进教学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个人的能力、学识都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例如,每当我们组内教师举办公开课或外出比赛时,全组教师课前都出谋划策,协助备课,准备材料;课中都帮着照应前后,仔细听课;课后大家都参加评议、讨论,从头至尾都洋溢着和谐的气氛。2009-2010学年度,当田勇老师接到区级示范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任务后,我组全体教师从课题的内容与呈现的方式作了详尽的讨论,达成共识后,结合课堂设计展开探讨,从切入点到教学重、难点的设定,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流程的步骤,甚至环节间的衔接语都作了深入的探讨。田勇老师多次修改教案,在不断的否定与肯定中落实整节课的架构。这节课既反映了授课人的教学风格,又集中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群体性的教研组活动,有助于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氛围,推广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进而提高教研组的凝聚力。
教研常态化 提高工作力
一所学校的发展不能仅靠教师的“教”,还要依靠教师的“研”。“教”是保障学校的生命,“研”则是提升学校的品质。成功的教研活动需要达到一定深度的研讨才能使所有教师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在和谐民主的学术氛围中使交流与思想产生碰撞,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看法,使全体教师共同受益。在学术讨论中,我们坚持一个原则:不求完美,只求发展;不求统一,只求参与;不求功利,只求激励。我们把这一原则落实到常规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质量分析、试题命题等。
对于教研组工作之一的公开课活动,我们的要求是:先由上课教师自主备课,以促使其深入思考,意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然后,由组内教师评课。评价工作通常分为三个步骤:(1)由上课教师对公开课的教学内容、目标、设计思想和教学方法等作出详细说明;(2)组内其他教师各抒己见,对教学目标进行剖析,对课堂环节进行优化;(3)在群策群力、互研互学的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认识层层深入,形成共识,最终给出合理建议。
化学各年级备课组的活动是我组教研的“亮点”,各备课组均能立足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制订了各备课组的工作职责:(1)组织教师研究制订详细的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进度、教学要求上保持一致;(2)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活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各组教师能准确把握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3)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料,相互交流教学思路,集思广益,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4)组织教师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案、学生的作业及课后练习等,并认真组织、指导、总结;(5)分工协作,加强对本年级学生的个别辅导,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工作;(6)合作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共同积累教学资料,形成资源共创、共享机制。
另外,在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本的集体备课中,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在统一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后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
“以科研促教研”在我组已达成共识,老师们从各个侧面开展教与学的研究,并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在市、区、校级交流或核心刊物上发表,并将科研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实际。
不断反思 提高创新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的成长=实践+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为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我组开展了有关教学反思内容的大讨论,老师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正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是教师课后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最后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3.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每一种教学模式的科学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人们常言“教无定法”,提示我们切忌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束缚。我们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整合起来。
4.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对知识的反思。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不仅仅要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体验、感悟、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教师不仅应及时捕捉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重组,还要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提炼,为教研积累第一手素材。
每次听课活动之后,我们组内教师都会在一起进行集体反思讨论,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使组内教师一次次经历设计、修改、再设计、实践、反思的全过程。这种系列化的教学反思活动是我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它能促使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创新。
教研组的建设是学校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化学组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上还需要努力探索与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努力,通过构建和谐化学组,来进一步发挥教研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