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发挥中外课程优势

2011-12-29张绍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4期

  编者按: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是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的普通高中示范校之一,目前有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三个校区,其中国际部PGA(Project of Global Access)高中课程班是北京市教委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PGA高中课程班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具有多元国际视野,为成为跨文化国际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三年来,学校围绕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学业评价、学生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PGA(Project of Global Access)国际课程是由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根据中国高中教育的特点,共同研究开发的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课程。PGA高中课程由国家必修课程、国际课程及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组成。
  
  落实国家必修课程,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1.开齐开足国家必修课程,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高一阶段安排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信息技术、体育;高二阶段安排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体育。这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学习科目过多的现象,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各学科保证或超过了课程纲要的课时要求,学生完成全部必修内容,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和拓展人文学科的教学,打好民族文化底蕴
  跨文化的国际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要以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为基础。我们要求所有学科的教学中关注人文精神渗透,强调民族文化底蕴培养。依托语文、历史、政治、音乐、美术等人文学科的教学,系统习得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语文学科课时,研修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民族文化的精髓;增加人文社会实践,开设“晋文化”、“徽文化”等地域文化考察线路并形成传统。
  3.比较中外课程的优势和缺陷,整合教学内容
  学校成立课程整合研究小组,比较国际标准化考试、国际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程的异同,找出国家课程精髓,确立整合依据,明确拓展方向和内容。我们在保证必修课时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部分学科打破模块界限,将不同模块中紧密关联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如我们增加语法教学课时,注重学生的词汇积累以弥补国际课程在这两方面的不足,数学、科学学科打通与国际课程的联系,将重复的或密切相关的内容统一部署,扫清学生学习国际课程的知识障碍。
  
  引入国际课程,提升学生能力
  
  1.实施模块教学,扩充学生选择余地
  国际课程共计41个模块,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商务、信息技术、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教学内容,其中商务课程的引入弥补了中国国家课程在类别上的不足。国际课程分四级实施,预备级:英语能力强化;一级课程:听力和表达,阅读和写作,学习技能,数学基本原理,学术学习中的计算机知识简介,交流技巧;二级课程包括:听说技能,阅读和写作,概率,统计和金融数学,数据处理,商务入门,科学基础;三级课程包括:听说技能,阅读和写作技巧,微积分和高等应用数学,数字通信,国际商务,科学。四个级别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级别、不同难度的课程模块,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注重能力培养,衔接国际高等教育
  整套国际课程突出英语教育,注重能力培养。通过对国际课程的系统学习,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和翻译能力、英语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提高了使用电脑软件程序处理文件和报告的能力、使用数学方法和技能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运用管理原则和国际商务来分析案例的能力、调查和报告科学事实的能力、运用技术收集和展示信息的能力;学生能独立学习,具有批判性思维,熟悉国外的教学方法、考评方法以及文化差异,提高了个人的综合实力,具备直接入读国外大学的资格及学术能力。
  3.开展小班授课,实施个性指导
  国际课程采用小班化授课模式,每班学生人数20~25人,并根据学生在语言基础上的差异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课堂上,外教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外,外教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就作业修改、课题研究、学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指导。
  4.打破以笔试为主要手段的单一考评模式
  国际课程的考评形式多样,重能力、重过程、个性化。每门课程大约有10~12种考评内容,有的内容并不与课本知识相关,而是要求学生去实践、探究,通过搜集和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每个学科都将学生教学用具使用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成绩等纳入考评内容。考试形式多样,比如小测验、学术性论文、课堂口头展示、小组作业……这种综合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设置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1.设置特需课程,满足学生出国升学需要
  课程的设置既要满足育人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PGA高中课程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申报国际大学,为此我们设置特需课程:托福(雅思)考试辅导课程、ACT考试辅导课程、SAT2考试辅导课程。
  2.设置学科拓展课程,满足学生大学专业发展需要
  为了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增强未来大学学习竞争力,我们开设了物理、化学、数学专题讲座课程。为了挑战学生的学业能力,设置了AMC竞赛(美国数学竞赛)培训课程,AP统计、AP经济、AP物理课程;为了适应美国高等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康内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的暑期课程。不同类型、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学科拓展课程,满足了不同发展志向、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需求,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设置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素质发展需要
  此类课程主要包括社团类、课题研究类、社会实践类、兴趣类、体育与艺术类等,每个类别开设一门或几门课程。由于课程有比较大的自由度,不再受学科领域的局限,完全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资源配置条件开设,在门类、层次和内容上更加多样。
  通过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发挥了中外课程优势,PGA高中课程班营造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理想氛围。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多元国际视野,潜能得到开发,人格得到完善,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