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群体”为“集体”

2011-12-29高宇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4期

  2009年9月,我中途接班担任高二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我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班集体的凝聚力严重缺失。高一的生活经历让许多学生对班级和同学表示出灰心和失望的情绪,认为在集体中没有归属感,感受不到友谊。还有部分因文理分科从其他班转来的同学,认为自己很难融入集体。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想组织一次集体外出活动。然而,让我意想不到是,全班近50位同学,报名表示愿意参加的竟不足10人。
  积极参与策划的几个班干部情绪低落,他们告诉我,该做的工作他们都做了,包括一个个找同学,可是同学们的反应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站在我面前,无辜无助、束手无策。这让我心情沉重,不仅仅因为得到这样一个消息,更多的是他们失望的表情,以及它传递给我的一种对班级无奈、灰心甚至是绝望的情绪。
  这天晚自习班长向我请病假回了家,深夜他给我发消息问:“老师,我有可能转班吗?如果可能,应该向哪个部门提交申请?”这是一个很坚强、责任感非常强的男孩子,我知道如果不是真的心寒、真的绝望,他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能够想象,他是在经过了多么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才说出了这番话。
  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新接班的班主任,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我要制造机会让大家重新积极地认识集体和身边的同学,唤醒大家的集体荣誉感,汇聚人心,促进这样一个“群体”逐渐形成班“集体”;另一方面我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尤其是班级管理团队的信任,让他们看到希望,给他们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我给了受挫中的班委一段调整的时间,告诉他们后面的活动交由我负责,请他们相信我一定能做到。之后,我按计划印发了调查问卷和家长信,希望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想法。经过了解,发现学生不参加活动的原因有很多。部分学生表示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感情并不深厚、对一起出游不感兴趣,部分学生持观望态度、没有太多想法,还有少部分学生周末要参加课外学习。
  针对这一情况,我积极与学生沟通并寻求学生家长的帮助。让我感动的是,许多家长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全班共44个学生参加了这次集体活动。根据班级的情况,我多次与教练沟通,设计活动当天的行程和项目。经过精心的准备,一天的拓展训练顺利进行,学生和我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这天活动结束之后,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今天,我们班去做拓展训练,这次训练让我对我们班有了全新的看法:每个人不再只为自己着想。尤其是在最后的爬墙训练中,大家更是齐心协力!在下面做底座的同学毫无怨言,在上面的同学竭尽全力!当轮到我上去时,我其实是有些心理负担的,因为我体重较大。但大家并没有说什么,在第一次失败时大家还让我再来一次,之后便成功了。最后,大家齐心协力,所有的人都上去了。
  通过活动,学生们重新认识了身边的伙伴。当最后一项“海难逃生”顺利完成后,同学们欢呼、拥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回来的路上,我听到身边的一个女孩子小声地说:“咱班的同学真的挺棒的!”听到这句话,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幸福。
  活动结束后,我们分享活动时的照片和视频,学生们常常会说起活动时的许多趣事。班里的气氛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大家的交流多了,同学之间更加亲切。
  与此同时,这次活动的成功组织也给了班委极大的信心。他们从同学们的变化中感到了温暖,从这次活动中看到了希望。在之后的工作中,他们积极、认真,工作充满热情,使班级状态有了很大的改观——过去,这个班只是包含50人的一个群体,现在,这个班已经成为真正的集体了。
  教育是一门艺术,我深信,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善于用眼睛发现,用心灵感受,发现并牢牢抓住教育契机,必能从中收获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