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12-29张渝鸿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4期

  案例分享
  案例1:刚升入高一的小伟(化名)对我说:“老师,我思考了好几天了,我准备辞去班长的职务啦。”我真诚地回应道:“那真的很遗憾,因为我觉得你是这么一个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你们班主任也应该很惋惜。”“她会这么想吗?才不会呢!我感觉她恨不得我们都辞职,在她眼里,我们都是垃圾,没有一个是材料!”
  案例2:一位小学三年级男生的妈妈十分苦恼:她的孩子常常会把一些“不好”的事情自我过滤掉,根本不和家长交流,就像没发生过一样,很快会遗忘掉。学校发生的很多事情,母亲都是通过其他同学以及同学家长了解到的。母亲自知孩子的纪律和学习习惯不好,所以也不敢和老师多谈,怕老师认为自己是庇护孩子;不谈吧,有些问题确实又很严重,做母亲的也担心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案例解读
  在进一步和案例1中的小伟同学交流后得知,新换的班主任是从一所重点校调来的,言谈举止间时常流露出对以往学生的赞赏以及对现在学生的不满。一天上课时老师提问以前的知识,全班没有一个人发言,老师有意无意地说了句:“难怪你们坐在这里上课,连这都不会,能坐在这儿就已经不容易了!”全班一下子变得分外寂静,空气就如同被冻结了一般。大家私下里给班主任起了一个外号:灭绝。
  客观地说,这些学生的确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是教师说出这番话,就明显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与疏离,影响了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案例2中的那位母亲给我讲了孩子和老师之间发生的两个故事。一天,孩子把五颜六色的水彩笔掉在地上,弄脏了地面,老师让他马上清理。孩子跟老师说自己没有抹布,老师说:“我不管你怎么着,我只要你弄干净。”孩子就用校服擦了地。另一件事情发生在学校中午休息时,孩子用胶条封住自己的嘴,引来很多同学的哄堂大笑,老师愤怒之余,就让孩子站在班级门口的楼道里展览……
  “校服擦地”事件,老师的解释是:“他故意弄脏地面影响卫生,我要求他清理干净,但是我并没让他用校服擦啊。”而孩子解释说:“老师说用什么不管,但是必须立刻擦干净!我没有抹布,所以只好用衣服啦。”对于“胶条封嘴”事件,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在故意搞怪,哗众取宠,扰乱午休;而孩子却说:“我怕自己忍不住说话影响别人。”由此可见,老师们只要给学生一个解释机会,或者对学生的指导再具体一点,也许就会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出现。
  
  专家建议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师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概括地讲,师生关系由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三方面构成。因此,在建立师生关系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还应该在情感认知基础上,形成融洽和谐的心理氛围,并且要把师生互相尊重、人格平等作为师生伦理关系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关心和抚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不断成熟,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普遍开始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许多研究表明,中学生在心目中对教师已经形成明确而苛刻的标准,一般包括智慧、人格、品德等多方面因素,不再只看教学水平和教学目的了。与此同时,高年级教师的角色也在逐步向学生人生导师的方向发展。被学生敬佩、信赖和喜欢的教师,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将会变得更大。
  在分享上述案例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特别深切的感受: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是做教师的都是普通人。既然如此,我们就会有情绪的波动,但是这又与我们职业的要求相冲突。因此,每个做教师的人,要想拥有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最大限度地的理解和尊重学生以外,还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最后,我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的一段话与所有教师共勉:“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栏目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