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不要在人字的外面加一个框

2011-12-29张渝鸿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4期

  案例分享
  案例1:“手机的闹铃响了,我习惯性地从枕边抓起手机,就在我摸到手机的那一瞬间,我完全清醒了。我不敢翻开手机盖,任凭刺耳的铃声延续着。我怕当我打开手机翻盖时,看不到我昨天夜里夹在其中的那根头发……”一个高一女生在写给我的心情日记中这样描述。“虽然我在内心里无数次祈求着,希望它还静静地躺在哪里,然而您一定猜到了,手机上除整齐排列的按键以外,空空如也。我的心像被沉入了冰水之中,屈辱的泪水不断地涌出。我没有一点隐私,我在家接电话会被父母‘旁听’,我的手机会被父母查阅。弄得我们班同学都在取笑我,没有人敢给我往家里打电话,只要是男生,我妈妈就会把他的祖宗八代都审查一遍。我这算什么?这还是我的家吗?简直就像监狱!”
  案例2:高二男生刘湘(化名)的来访原因主要是他的父母经常给班主任和同学打电话,侧面询问刘刚的一些情况。父母的这些行为,使孩子感觉自己情感上严重受伤害,十分痛苦。一方面父母对自己严重的不信任,使他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自尊心受伤害;另一方面他担心父母的做法会影响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让老师误以为自己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父母频频出现的这些举动,让孩子痛苦不堪。他也曾尝试与父母沟通,但是父母总能找到“正当理由”去解释他们的行为。如果交流中情绪激动,父母就会摆出家长的身份进行镇压。总之:“我简直快被他们害死了!我说什么他们都不相信!”
  
  案例分析
  上述两个案例,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中,都存在一个致命的错误——缺少应有的信任与尊重。他们所表现出的对自己孩子不信任的态度,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沉重打击。这种不尊重孩子的行为,无疑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从案例1女孩子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母的这些行为,无形之中加速了亲子关系的疏离,促使孩子的逆反情绪加剧。父母对子女的关注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偷看孩子短信、监听孩子电话、翻看孩子书包、查看孩子的私人信件等行为,实质上是不被孩子接受的,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更加远离父母。很多学生都使用一定的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学回家前给手机“消毒”、设置日记密码、使用英文通信等等。父母本来是想更多地了解孩子,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孩子,而他们不当的行为,却引起孩子的反抗与抵触,使得愿望与现实更加背道而驰了。
  案例2中的学生还举了一个最近发生的事例。学校开运动会,要求学生早上7点到校。他跟妈妈说,第二天不在家吃早饭了,学校开运动会要求早到校。妈妈不信,认为孩子是借故不想吃早饭。被母亲不信任态度激怒的孩子高声吼叫道:“不信你问我们同学!”妈妈果然抄起电话给同学打过去,还振振有词地说:“这可是你让我打的。”看见孩子对妈妈的态度,爸爸也来帮腔:“谁7点钟开运动啊?”
  很多情况下,做父母的我们,毫无意识地残忍地伤害着孩子的感情却不自知,成年人用自己的价值参照系和生活经验,简单地评估和预判了孩子的内心活动以及思考曲线,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误解。刘刚把父母的思维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没有升级的杀毒软件。
  
  专家建议
  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们不可以说,家庭可以随意教育儿童,我们应组织家庭教育,而作为代表者的学校,应当是这种组织的基础。”班主任作为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纽带,帮助家长提高家庭人际沟通的水平和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因此,我建议各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会或者主题班会、讲座、重点学生家访等形式,提升家长的沟通意识和亲子交往水平。
  首先,了解尊重与信任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意味着什么。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生理、安全和爱的归属等需求得以满足后,个体就有了向高一层——“受他人尊重及自我尊重的需求”发展的动机。做父母的关注子女是应该的,但是要注意方法,尊重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十分珍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尤其是在异性面前,这种重视程度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
  其次,理解在缺少信任与尊重的情况下,孩子心理真实的感受。
  当一个“人”字的外面加上一个框时,就成了囚徒的“囚”字,过多的限制和约束,会让孩子的身心受到禁锢。要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犯错误本身也是成长的一个部分。不亲历这个过程,他们也许永远不能长大。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如果当他必须离开家长的时候,还没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是被家长的思想永远地束缚而失去自我,那将是怎样的悲哀呢。
  第三,要懂得守法。孩子不是我们做家长的私有财产和附属品,更不是囚徒。当我们总是一味地强调对孩子拥有监护权时,不要忘记他们也同样拥有隐私权,他们同时也是受法律保护的。
  在孩子的眼中,什么样的父母才是最受欢迎的呢?我在承担教育部基础教育国家“十一五”重点心理课题指导过程中,在一所实验校做了一项《中小学生最希望父母应具备的品质》调查,结果显示:能够信任孩子排在第一位,守信用说话算数位居第二位,平等排在第三位。由此可见,平等、尊重他人、值得信任等品行是影响父母与孩子关系的重要因素。一份关于“我国独生子女调查”的报告显示,独生子女能感受到“父母爱我”的人占85%以上,而能得到父母信任的比例却降为55%以下,遭遇信任危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父母不相信孩子,更难取得孩子的信任。失去信任的爱,将是彼此都无法面对和承受的。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一种高尚的情感,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没有信任,何谈尊重?没有尊重,怎么沟通?没有沟通,如何教育?请老师们切记,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