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需求

2011-12-29张渝鸿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4期

  案例分享
  案例1:来咨询的是一个高二的男孩子,名叫文军。“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我有时觉得我是在欺骗她的感情,我并不爱她;可是有时又会觉得我们是有感情的,在一起说说话,一起放学也挺好的。虽然最初我和她交朋友时,完全是因为她对我表白,而且我们班不如我的都混个女朋友,我为什么比他们差啊!反正谈恋爱基本不会影响到我的学习,因为学习时我可以什么都不想,很专心。但是她就不一样了,期中考试刚结束,她的成绩下滑了20多名。老师您说我这样做是不是有些缺德呀?”
  案例2:“老师,我感觉自己很难受,每天看着同学们开开心心有说有笑地在一起,感觉自己就像是个透明人一样,我没有一个好朋友。这种不存在的感觉您能理解吗?特别恐惧!”女孩子说话时,眼泪一直在眼圈里打转。“我妈妈安慰我说:‘没有好朋友又不会掉块肉,至于这么难受吗?你只要努力学习,成绩好,将来自然会找到好朋友的!’可是老师,我宁可掉块肉,也不愿意这样被遗忘和被忽略啊!”
  
  案例解读
  从上述两个不同的案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故事背后的一个共性问题:交往需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91.5%的同学内心都渴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人际氛围的认同;然而,能如愿以偿的只有57.5%。相当一部分同学处在“想与人交往,却怕与人交往,也不善于交往;渴望友情,却不知道如何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渴求理解,却不懂得去理解他人”的尴尬处境。“交往的剥夺”与“情感的剥夺”一样,都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理伤害。少数性格内向的学生因社交障碍导致“闭锁心理”不断增强,形成一种心理缺陷,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我长期的咨询实践中发现,正常的同伴交往缺失是导致很多中学生早恋的原因之一。
  对于案例1中的文军而言,他不是被那个女孩子本身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而仅仅因为8fkB1FFIxZ36YK2rtjsPTA==自己的伙伴有了异性交往,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填补自己的孤独感,而产生了所谓的“恋爱”行为。他们的交往基础是非常不牢固的,是片面的或者可以说是错误的。这样的早恋情感虽然是虚拟的,但是由于对相互间的交往接触与形式上的认同,也同样会产生“早恋”的危害和后果。现实中的的确确有很多像文军一样的学生,看见别人都有女朋友了,而自己还孤单一人,因而出现错误的认知,“怀疑自己缺少吸引异性的魅力”。为了印证自己的实力,满足交往的心理需求或者其他原因,于是谈起了“恋爱”。
  对于案例2中初二女生的这份孤单和恐惧,我感同身受。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请她画了幅自画像,画面上孤独的女孩躲在一角,表达了其退缩的特性,断壁残垣代表了她在班级环境中心理安全感的缺失。满天的星辰使得画面的寂寞感更加明显,被细细描绘的茅草屋顶,说明她存在着严重的焦虑和压力。看着这幅画,我们不难感受到她的痛苦。
  
  专家建议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任何人离开了他人,离开了社会和群体,都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世的。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
  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理需要。拿破仑·希尔在《成功学》一书中写到:成功=人际关系(75%)+业务能力(20%)+机遇(5%)。可见,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应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认识。
  我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的是诱因,有的是根源。因此,重视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提高辅导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两点:
  第一,同伴关系越来越重要,小团体地位特殊。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的是在中学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依恋便逐步由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个体在小团体中被接纳的程度成为学生自我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别人,尤其是同龄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自我评价水平。不被小团体吸收的学生,归属感、安全感降低,进而容易导致自卑心理的出现。
  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小团体的管理与正向引导。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认为:“隐身于团体中也可以导致去个体化效应,当人们处于群体当中时,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导致冲动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增加。换言之,匿身在群体中会导致一些行为的解放,进行一些我们无法想象会单独去做的行为。”
  第二,师生关系逐步削弱,亲子关系容易产生隔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对于教师的评价也显出多角度和深层次的特点。伴随青春期的到来,学生越来越希望自立,成人感越来越强,不愿意再被父母“束缚”。很多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作为学生重要人际关系中的代际关系是非常难处理的,因为教育者本身也在这个关系中扮演着现实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能够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学生的交往特点,加强对于学生交往问题的重视,掌握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具体方法,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