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学生之心者 得教学之佳绩
2011-12-29刘国成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4期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此话道出了“得天下”的重要条件即“得人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在想,治理好国家须得人心,教好语文又何独不然!经过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悟出了这样一条有益经验:“得学生之心者,得教学之佳绩”。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得到学生之心,从而获到教学佳绩呢?
博览广取,涵养学问
是“得学生之心”的源头活水
博览广取,持之以恒地涵养自己的学问,不断地增加自身的文化积淀,犹如为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道理很简单,教师只有学养高深,知识背景丰厚,文化底蕴扎实,教起书来才能开合自如,得心应手。有志于教好语文的教师,就应该确保自己教学的“收入”永远大于“支出”,确保自己用于滋润学生成长的甘泉永远有源头活水。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每天都在一味地忙——忙于研究教材和编制教案,忙于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忙于考试、阅卷、分析、评讲,等等,一天到晚忙得晕晕乎乎,不亦乐乎。三五年下来,教师本人却未能及时“充电”,随时“补给”,能力下滑,如此就很难得到学生之心、收获教学佳绩。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得开,收得拢”。所谓放,就是补充、拓展、延伸,就是教师有极宽阔的教学视野,能引领学生目极四海,心游万仞。“放得开”的前提在于语文教师具有广博的阅读,丰赡的积淀,深厚的功底。否则,必然导致教学视野的封闭狭窄,必然只能从课文到课文,从形式到形式,从练习到练习,必然只能举一而无法反三,触类而无法旁通,这样的教学,也必然拘谨、死板、僵化,必然因缺乏生气而失去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魅力。
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乐意去求知识之宽度,学养之深度,能力之高度的教师日渐稀少。正因为这样,教师须克服浮躁不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要善于忙里偷闲,学会挤时间读书,要在“诲人不倦”的同时“学而不厌”;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诲人不倦”永远有源头活水。比如,你想了解什么是人性的美善与丑恶,就要读一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你想知道何为坚韧顽强、迎难而上,就应看一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你想懂些美学知识、加强美感修养,就得品一品朱光潜的《谈美》;你想增长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面的见识,就须下工夫“啃一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有《诗经》时代“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唱,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恢弘气度,宋元山水的有我无我之境,明清小说中灿若群星的人物画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的本领与素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在实践中学习,从书本里学习,坚持把零星的宝贵时间有计划地用上,每天坚持半小时,一小时,一日不多,十日许多,日久天长,学养渐高。”
我们通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拥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就得拥有一缸水;可见没有源头活水是不行的。如果当教师的专业没有深度,相关知识没有广度,势必在教学中手足无措,左支右绌,势必让学生对语文兴趣寡淡,信心丧失;还谈什么得学生之心、得教学佳绩呢?因此,语文教师须在博览广取,涵养学问,解决源头活水方面下足功夫。
爱岗善想,懂行求精
是“得学生之心”的必备要素
“爱”好比滋养教学的沃土,“想”好比教学腾飞的翅膀,“懂”好比提升层次的抓手,“精”好比携学生登堂入室的金钥匙。因此,教师欲得教学之佳绩,除了要解决得学生之心的源头活水外,还得要深爱自己的职业,善于动脑筋想问题,还得要懂行在行,精益求精。
欲得学生之心,就要倾注一个“爱”字。教语文这一行,不爱它,肯定干不好;一般性地爱,也不大能干好。自参加工作起,我就爱上了语文教学,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授课时总是神清气爽,因而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师生双方就会有一种感情上的契合,课堂的高效也随即产生。备课时倾注一个爱字,就会聚焦精力,设计出一份份有新意、操作性强的教案;授课时倾注一个爱字,就会铆足劲头,讲出目标指向明确、有助于双基落实的课;批改作业时倾注一个爱字,就会释放智慧,用多样化的批语,搭建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课外辅导时倾注一个爱字,就会拿出高招,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指点学法,有效化解其疑难杂症。我于1979年执教至今,尽管日夜劳心累体,但乐在其中,都缘于深爱教语文这个行当。
欲得学生之心,就要着眼一个“想”字。想是干的前提,干要伴随着想。教学语文者,要想得上佳之教学成绩,就得左思右想,日思夜想,奇思妙想。可以说,教书时想得越全面,越到位,越细致,干起来就会越随心,越顺手,越有效。想什么?怎么想?譬如备课,就要多想想重难点的确定,课堂程序的设计,哪种教法更合适,何种梯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等。譬如讲课,就要多想想双边活动如何有机开展,哪种教学手段才能保证课堂活泼而有序,双基如何才能有效渗透等;譬如作业,就要多想想选择哪些作业才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提高,就要多想想如何发挥批语的特殊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批语中得到启发、教育、警策或激励……勤想出妙招,妙招才能得学生之心和教学佳绩。
欲得学生之心,就要立足一个“懂”字。语文,谁也不是天生就会教。由不懂到懂,由外行走向懂行,这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那些钟爱于语文教学,肯于动脑筋想点子的教师,他们往往“懂”得就快,进入角色就迅速,成为行家里手的期限就会大大缩短。经验告诉我,要想得语文教学之高效,就要懂得如何去得学生之心。怎样得学生之心?我的做法是:用执教者良好的精神风貌、以身作则的严谨作风、坚持一贯的勤奋态度去影响;用执教者富于个性的教学语言、适度得体的肢体动作、严肃而不刻板的面部表情去感染;用执教者一丝不苟的作业批改、艺术化的教师批语、耐心细致的课外辅导去带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钦佩老师,亲近老师,主动在老师的引领下探究学习,拓展深化,学业成绩也就日渐看好。懂行的教师,一定会在得学生之心上不惜工本,他们的教学业绩也就自然出类拔萃。
欲得学生之心,就要追求一个“精”字。教师教书,谁都想教出一流水平。可怎样才能教出一流成绩?我以为,执教者须追求一个“精”字。精于备课,授课时才不至于无所依托,东拉西拽;胸装严谨的教案,授课时才不至于讲者心里发虚,听者茫然心烦。所谓精于备课,就是在备课上用尽心力:像教学导语的设计,重难点突破的方法,讲与练关系的处理,课堂偶发情况的预估和相应对策等,都要精心编制。精于讲课,才能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激活学生积极进取的内驱力,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要讲出一节精彩课,其要素不少:授课者仪态的大方自然,讲课语言的连贯得体,肢体语言的自然生发,课堂节奏的张弛相间,学生情绪的有效调控,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机智点评,等等。而要真正做到“精于讲课”,就要做个有心之人,今天琢磨一招,明天练就一式,随着阅历的丰富,也就容易步入俯拾仰取、游刃有余之境了。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30余载,虽然天赋不高,但由于自己能时刻不忘“进补”,注重吸纳新知,不断增广见闻,力求自己的语文教学之泉拥有不竭的源头活水。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倾注一个“爱”字,着眼一个“想”字,立足一个“懂”字,追求一个“精”字,故而能深得学生之心,屡获教学佳绩。
刘老师教学感言:
学生的自信取决于老师的自信,学生的心态取决于老师的心态,学生的拼劲取决于老师的拼劲,学生的执著取决于老师的执著,学生的能力取决于老师的能力,学生的高度取决于老师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