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血滋养心灵 用智慧传承文明

2011-12-29沈景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7期

  古城中学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在此基础上细化的德育目标为:培养人格自强、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管理自治,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见下图)。从而让学校德育成为更有魅力,更有品位,更有实效的绿色德育。
  
  有了好的目标,怎样实施呢?
  德育队伍建设是实施目标的根基
  学校增设“社会实践部”,专门开发实践场所,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认识自己所在的社会环境。
  增设“家校联系部”,解读家长需求,促进家校沟通。目前,我校通过互相访问、家长学校、家长会、书面联系、网上沟通、来电来访、志愿爸爸、志愿妈妈行动等方式,满足家长沟通需求,赢得家长支持和认可。
  每班配备学业、心理、体育三位班主任,学业规划班主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捻儿”,成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心理班主任——用心倾听,陪伴成长,成为走进学生心灵的贴心人;体育班主任——切实关注每个孩子的身体健康,成为学生身体健康的指导者,让学生享受户外阳光。三名班主任全方位地关注每一位学生,伴其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我校致力于建设班主任的精神家园,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进行班主任、年级主任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水平,打磨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丰富快乐的德育课程带给学生快乐的体验
  培养人格自强、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管理自治,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需要有丰富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努力使德育课程专业化、系列化、系统化,在不断实践思考中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其中,心理课程形成从初一到高三完整的课程体系,生涯规划辅导、学生人际关系、学习辅导、性健康辅导等课程经过实践和探索,正在不断补充和完善,学校社会大课堂课程成为学校德育课程中的特色课程。
  我们深知社会是最大的课堂。为了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教育的力量,我们不断探索学生体验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完成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培养,加强校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更大范围地引领学生走出家门、校门,在生活中学习。
  目前,我校开设的社会实践课程有半日课程、双休日课程、寒暑假课程等。
  从研究的视角做德育
  如果能从研究的视角看教育,我们就能平和地看待学生的对与错。因为,在这个视角下,学生的一切都是教师宝贵的研究素材,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是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故事。我们把德育研究看作理解学生的发展历程、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
  我们正在进行的德育课题有:高中生职业生涯辅导(市级重点课题),80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研究(市级重点课题),青少年道德赋能课题(市级课题),根据年龄特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区级课题),石景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评价实践研究(市级课题),心理校本课程研究(校级)……
  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的追求与探索。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将用心血滋养学生的心灵,用智慧传承人类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