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明养育人 社会实践历练人
2011-12-29刘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7期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价值观的紊乱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我们正在面临的困惑。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承载民族精神,养成合格公民的义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此有明确地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呢?
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价值观
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的教科书,它对青少年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空虚,就会异化。所以,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以德为本、修身律己、仁爱忠义、自强不息等,应该是我们进行公民教育的基石。
现代意义的公民意识从西方传入,并以此为借鉴产生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历史学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诸如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古罗马的法治精神、两次思想解放运动、近代欧美的代议制、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历程、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等。通过学习,学生能提升对政治文明的理解,拓展国际视野,并养成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观念和主动参政的公民意识。
利用纪念日进行主题教育活动
历史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在特殊的年份、特殊的日子,总会有一份特殊的纪念,而这也是我们进行公民教育的良好契机。如“五四运动”90周年时,我们开展了《缅怀“五四”先驱,弘扬“五四”精神》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五四”先驱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这就是“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精神,要弘扬“五四”精神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很多同学感慨今天的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得多,但似乎缺乏人生的信念和为信念孜孜追求、不懈奋斗的激情。同学们也表示,青年代表着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使命除了好好学习,为物质文明大厦添砖加瓦,还应加强精神文明修养,为提升自身素质和国民素质、提升中国人的国际形象而努力。这样,我们拥有的不仅仅是逐渐富足的生活,还拥有了崭新的民族精神。
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
公民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走出书斋与斗室,“读书”与“行路”有机融合,更能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社会大课堂,既充分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北京得天独厚的博物馆、纪念馆,又精心设计了外出考察综合实践课程。如去年暑假,我们开展了“寻梦敦煌,寻根陕西”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嘉峪关长城上、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在祭谒黄帝陵、在聆听壶口瀑布黄河的咆哮声时,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理解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们为祖国近代所受的屈辱扼腕叹息,为今天的复兴而立志发愤图强。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建党90周年,我们又设计了“览一江两湖,品人文楚湘”课程,到湖北武汉参观武昌起义纪念馆,到湖南韶山拜访毛泽东等伟人故居,并通过岳阳楼、汨罗屈原祠、长沙岳麓书院等一系列行程,使学生深刻感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当然,我们还要走出国门,去看看西方科技革命带来的物质成就,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带来的精神硕果,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总之,历史学科的公民教育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当。培养积极而负责的公民,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