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希望
2011-12-29尹柱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7期
我认为,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一块梦想的田野,在这块田野里,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播撒知识的种子,也要播撒希望。这希望如和煦的春风,会给人温暖,也会给人力量。
从创办话剧社以来,一步步走到今天,如果说我种下了希望,不如说我也享受着希望。今年是我人生的第30年,我一直有很多期待和不安,我希望突破自我的界限,但现实仍然让我墨守成规。直到带学生一点点走进屈原的时候,我才依稀看到了梦想的模样。
而我带学生排演话剧《屈原》时的一幕幕让我难以忘记。
第四幕是南后和屈原的对白,是金钱、地位、美女与国家利益的对抗,是现实与理想的搏击。在这一幕戏中,不管是南后还是屈原都有软弱,也都有坚持,剧情冲突并不激烈,戏剧效果主要靠语言和细节来体现,这更加需要演员用心去演。我和两位演员切磋琢磨,互相启发,整个排练是3个人的碰撞的过程,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享受一种创造的喜悦。但更让我难忘的是在最后,演屈原的刘梦婷看着摔碎的“先令”,为了表现梦想破灭的无助和彷徨,她自己设计了猛然跪在地上的动作,她的腿一下子就磕青了。当时我们在教学楼外崎岖不平的地上排练,这让我始料不及的一跪,跪得我很心疼。
第三幕是剧情最为复杂的一幕,涉及的演员最多,在最初的排练中,整体参演效果非常不好,我只能一个一个和他们磨戏。屈原和南后问题不大,主要是怀王、权贵和灵慧。“怀王”和我磨到晚上8点,演员李云汉对演戏非常热情,但他对怀王的理解是肤浅的,他塑造的怀王是个十足的昏君,通过磨合他逐渐意识到:好的表演不是夸张,而是要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他逐渐从“暴戾”中走出,但王的“大气”却难以表现,我想这和孩子的人文底蕴是相关的,这不是简单的磨戏能改变的。
灵慧的戏份不多,但剧情中是她把矛盾推向高潮,她的表现对整幕戏的氛围有奠基的作用。其实,直到表演前,我都在想着换人,因为她太不自信了,而且放不开,有几次,我不是像一个语文老师那样循循善诱,而是直接斥责她“太木了”,但是令我诧异的是她绝对不放弃。一次次下跪、一次次舞动、一次次倒地、一次比一次用心……直到演出那天,我看到有的同学在她倒下的那一刻泪眼朦胧,我想她成功了。
孙源开始时是有戏的,词也背了,也花时间磨过了,可最后被砍了,她没有任何抱怨,依然微笑着问我:“老师,我还能做什么?”其实,最开始我就想让她演灵慧,她给我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坚决把角色让给李诗禹,而自己接受了一个老妇的角色,可最终这个角色被删了,对于喜欢表演的她来说,这真不是一个好消息。她教我懂得了,不仅仅要关注演出效果,更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梦想。她一直坚定地守候自己的梦想,并坚定地支持李诗禹走在寻梦的路上。
演权贵的三个孩子很可爱,一开始排练时他们经常引来笑场,所以,我们碰在一起共同磨戏。整个磨戏的过程我没有太多的话,但我不断地笑,认可地笑,默契地笑,惊讶地笑。他们三个都是很“闹腾”的孩子,他们的不认真是在我设想中的,但他们的表现远远超出我的预料,他们太有悟性了。怎样组织语言、怎样设计动作、怎样不雷同、怎样入戏、怎样营造氛围,都用心去想去做,讨论时热火朝天,排练时一丝不苟。我看到了三个完美的“权贵”,三个完美的学生。
难忘的一幕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