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老师被气哭之后

2011-12-29张为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7期

  班主任智慧
  班主任的智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班级建设中您经历的一件件小事上,体现在您成功解决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问题之后所做的反思和提炼中。班主任、曾经的班主任、未来的班主任朋友们,奉献出您的故事和思考吧,一段时间后,您将收获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欣喜!
  本期“班主任智慧”主题——师生之间那些事
  
  一天,体育老师小A来找我:
  “张老师,您可得说说××,太不像话了!上周五那天我看天气不好,就让学生在室内做身体练习,××一直不好好做,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她有特殊情况,做不了,我就让她在旁边看。呆了一会儿,她看见别的班同学在操场打球,说要出去看,我心想反正她在这儿也不好好做练习,就答应了。可她还想拉着另一个同学出去,人家不愿意,她就硬拉。我对她说:‘你自己不好好做,老师都没说你,现在你又拉着同学出去,你想干嘛呀?’没想到她声音比我还大:‘我出去是你同意的,凭什么说我呀?’我也生气了:‘那你赶紧出去呀。’她撇撇嘴:‘我现在又不想出去了。’我说:‘你想出去就出去,不想出去就不出去,你以为你是谁呀?还知道自己姓什么吗?’结果她来了一句:‘我当然知道了,我姓……怎么着?我那个姓你还不一定会写呢!’您说有她这样的吗?当时气得我一点儿办法没有,我……我……我就哭了。见我哭了,她才不吭声了。您说怎么办啊?”
  ××初中就是在丰台二中上的,她个子高,脾气大,是年级出名的“浑不吝”。自高一来到我班后,没少因为坏脾气和同学闹矛盾。不过××浑归浑,只要把问题说通说透了,她还是愿意认错的。想到这儿,我决定还是按自己一贯的解决问题模式来处理。
  
  问情况析原因
  
  我问小A:“过去她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吗?那时候你怎么处理的?”
  小A说:“当然有啊,我都是哄着她,一般的小要求也都顺着她,不是我愿意纵容,而是不愿意和她较真儿,你要是惹了她,这节课就别想上了。”
  我又问:“那你这节课为什么不顺着她了呢?”
  小A说:“她自己出去也就算了,可她还拉着同学去,问题是那个同学不愿意去,人家还想好好上课呢。她太过分了。”
  一边听着小A老师的诉说,我一边在心里分析出了问题的实质。
  1.教小A老师没有把××当成一个普通学生,而是哄着、顺着以求她不扰乱课堂,无形中助长了她的坏脾气。
  2.学生××没有把自己当成普通学生,而是得寸进尺,以显示自己身份特殊,一旦不能遂愿就耍赖犯浑。
  结论:教师和学生在身份认识上均产生了错位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小问题,时间长了,由量变而质变,最终引起了矛盾的大爆发。
  有了对问题的清醒认识,接下来就要帮助双方解开心结,提出建议。
  
  提建议解心结
  
  1.给教师建议:对××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态度上可以委婉,要求上不能松懈。
  我笑着对小A老师说:“你既然能接受她平常的违规,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她今天的违规呢?违规与否是质的差异,程度大小是量的区别,所以,要么你不允许她违规,要么就纵容到底。”
  小A老师也笑了:“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以后我一定把她和其他同学一样要求。下次体育课的时候,我就跟同学们把问题说清楚,再重申要求,不许任何人搞特殊。”
  2.给学生建议:找××谈话,让她明白自己的身份,不得有特殊要求和举动。
  为了使谈话更有效,我又详细地向其他同学了解了情况,听说××当天中午就去找体育老师了,但没有找到,班里再上体育课要等到周三,所以事情一直没有解决。
  听了学生的反映,我心中暗喜:××找老师认错去了,看来她还是挺懂事的,我因势利导,问题一定不难解决。
  周二中午,我把××请到了办公室,本以为三言两语就完事了,谁知竟经历了一场“艰难”。
  请××坐下之后,我先问:“听说上周五你和体育老师闹矛盾了?”
  她说:“啊。老师当时哭了,我就没说什么,那天中午我找老师去了,可她不在。”
  我接着问:“那你见了体育老师想说什么呢?”
  按我的估计,她一定会说“老师,我错了,下次不了”之类的,可她的回答竟然是:“我就跟她说:‘老师你那话太不尊重人了,没你那么说话的。’说完我就走。”
  听着××的回答,看着她梗着的脖子,我愕然了,万没想到会是这样的情况,我还想“因势利导”呢,可她根本没觉得自己有错,怎么导?我一面迫使自己保持镇定的微笑,一面让大脑飞速地运转,搜寻解决的办法。问题是情急之下大脑根本一片空白,没辙,只能以不变应万变,用我一贯的办法——情境假设法来开头了。于是,我问:“你想没想过,老师听了你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没想过,”停顿了一下,她又说,“应该是挺生气的吧。”
  听了她的话,我心里有了点底儿:她的思维还不算乱,这对接下来的引导会很有帮助,看来,我可以加上“反弹琵琶法”继续推进了。于是,我又说:“要是小A老师,估计会像你想的那种反应;要是我呀——我不生气。”
  她撇撇嘴:“那当然了,谁能把您气着呀?您心多宽哪。”
  我笑了:“泥人还有土性子呢,问题是我得看对方值不值得我生气。这么说吧,你和一个人吵架了,如果对方是个跟你没什么关系的人,你吵完了什么感觉?再如果对方是你的亲人,比如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什么的,你吵完了又是什么感觉?”
  “没关系的吵完就完了呗,觉得解气了,没事了;要是亲人,当时会觉得出气了,可事后会更难受。”
  “为什么呀?”
  “他们跟我亲哪,谁愿意跟和自己亲的人吵呀?我跟我妈吵过,当时可生气了,后来觉得特没劲。”
  听××这么一说,我心里的把握又多了三分,我开始向问题的实质进军了。
  “啊,这回我明白了,你上体育课有时会提一些额外要求,是没拿老师当老师,当自己姐姐了。妹妹向姐姐要点儿特殊照顾,有什么呀?以前提的时候她都答应了,那天居然不答应,心里是不是特不高兴?”
  “是有点儿。我也不知道那天老师怎么了,好像专门跟我作对。”
  “其实体育老师和你一样,没拿你当学生,当自己妹妹了,妹妹么,着急了说几句,轻点儿重点儿没什么了不起,再急了没准儿还打两下呢。刚才我说我不生气,不是心宽,而是我拿你当学生,学生出了问题,老师需要帮助他理性地分析,有效地解决,不能感情用事。体育老师刚参加工作,角色意识还不强,这是她的问题。那么,你把自己的位置摆对了么?”
  刚才还气哼哼的××此刻低下了头:“我……好像也没有。”
  “退一步,再从感情方面来说,体育老师平时对你那么照顾,有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你,可你关键时刻一点儿不帮她圆场,当着那么多同学就和她一句一句地对顶,她心里能好受么?她哭,我猜主要不是因为生气,而是因为伤心,伤心不能得到你的包容和理解。”
  此刻的××不梗脖子了,头也更低了,一言不发。打铁趁热,我决定再加把火:“你一定希望这件事能圆满地解决,那你想想,说了那句话,会不会圆满解决?如果你觉得那句话合适,就去和体育老师说;如果觉得不合适,就再想想,肯定能想出更妥当的说法来。这件事我不再参与,由你自己解决,好么?”
  “嗯,好吧。”
  
  勤追踪观效果
  
  周三体育课后,我在楼道里等着××,见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样啊?”她一脸得意:“放心吧您,咱是谁呀,全OK了,倍儿好!”
  一周之后,我特意去找小A老师询问××的表现,小A老师说××第二天就跟她认错了,老师在体育课上也说了自己的失误之处,师生达成了谅解和共识。此后,我每次碰见小A老师,都要打听打听××的情况,小A老师总是一脸的喜气:××不再提过分要求了;××不和老师顶嘴了,出现了问题也听劝了;××偶尔能帮老师做事了;××做素质练习可认真了……一句话,××变了!
  
  几句题外话
  当高中班主任十几年,调皮学生也见过不少,而像××这样把老师气得在课堂上哭的还真没有见过。但是,只要能分析清楚问题的实质,找到症结所在并施以恰当的引导,问题再大的学生也会有所转变。一旦他们完成转变,就会成为促进课堂教学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