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
2011-12-29孙晓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7期
人的一生,多要从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一方面是孩子的成长在不断对家长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流逝,家长也在体会着、承受着、调适着自己的身心变化和角色更迭。当其中的人与人之间能恰当地搭配的时候,家庭就奏出和谐的旋律。不过,有时候,家中的人们之间会相互矛盾,出现强烈的冲突,这时从家庭里传出的是或压抑或焦虑的不安变奏……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家长应该怎样做?
关注孩子变化,及早发现问题
曾经见过这样的场景:面对医生开出的“抑郁症”诊断证明和“休学”建议,家长连连叹息:“要是我们早一点注意就好了……”
其实,有时候,家长总以为“不是个事”的那些事情,正是牵扯孩子情感和行为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对此能尽早发现,及早应对,结果将大为改观。有的学生一遇到考试就肚子疼;有的学生一提到某个学科就心情烦躁;有时家长问及学校和班级的情况,孩子皱皱眉避而不谈;有时早上高高兴兴上学去的孩子放学后却愁眉苦脸,把自己关在屋里,门上挂出“请勿打扰”的贴示;寒暑假过后,有的孩子格外不愿上学;和成年人星期一综合症类似,不是每个孩子都期待着周一的新开始……但是,我们或许忽视了孩子的这些表现,或许看到了,却没有当回事。直到孩子的成绩明显下滑了,情绪异常低落了,不想上学了,出现健康问题了,和家长不说话了,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身体健康一样,预防比治疗容易得多。如果我们能及时关注孩子的变化,及早发现问题,从而及时着手解决问题,就不会等问题爆发时悔之莫及了。
出现问题时和孩子共同面对
一位母亲在电话里对我说:“我想和你谈谈我孩子的情况……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我真希望没有这个孩子……”
一位父亲这样对孩子说:“……我不想管你了,你走吧,我们没有你这样的女儿……”孩子从家里跑出来,深夜在街上游荡。她说:“……我感到非常无助,非常绝望,真的不想活了……”
我不止一次遇到,当孩子开始尝试和家长沟通,积郁的情绪强烈爆发、痛苦万分时,家长却在一边说:“你怎么会这样呢?我真是不明白……”说着便转身离去。
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大多会像上面那些家长一样,会有否认和逃避的心态。这是每个人本能的反应,如果可能,谁心里都宁愿没有任何问题发生,这样我们就不需要面对当下的这些痛苦。只是,否认和回避非但不能让痛苦消失,已存在的问题还可能增长和恶化。
孩子不仅是父母幸福的源泉,有时也确实会给父母带来种种负担,只是,作为父母,已经不能轻易放下。因为,家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紧密相连,问题和困扰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有问题并不令人羞愧,我们也无需觉得自己无能,我们能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面对,一起寻求解决办法。
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孩子们的顺利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鼓励,离不开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的家庭原本就有危机,当孩子遇到成长和学习中的重大变化和压力时,这样的支持系统就显得更加脆弱。有的家庭过于重视考试,言必称成绩,行必说学习,家庭气氛凝重紧张,孩子最终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理解会很好地分担和化解孩子的压力,避免家庭问题白热化、家庭关系僵化,从而保障孩子拥有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当我们是一粒种子时,家庭就是种子生根发芽的最初的土壤;当我们成为一株幼苗,家庭给予了最初的阳光和雨露。正是父母温暖的双手,领着孩子走向世界;正是父母温暖的目光,目送孩子走向远方。面对外界的疾风暴雨,每个孩子最初都会回到家长的身边寻求庇护;面对压力,每个孩子都会回到父母身边寻求支持和力量。青少年有时候敢做敢当,似已完全长大成人,有时候孤独无助,也还是需要父母的呵护。不知不觉中孩子们长大了,逐渐有了独立的思想和自主的行为,他们也愿意更多地显示自己的力量,此时父母能做的,就是为他们的成长欢呼,也时刻准备在他们失意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休整自己的温暖港湾和坚实后盾。
想要做孩子坚实的后盾也并非那么容易。有这样一件事值得家长朋友们借鉴:放学了,女儿和同学一起回家,爸爸远远地跟在后面,看着女儿和同学进了一家冷饮店,爸爸只好在外面等着,寒冷的天气都快要把他冻僵了……后来,女儿对爸爸说:“你为什么跟踪我啊,其实我早就看见你了,我是故意把你留在外面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做家长,也是需要学习和交流的。可能家长想给的时候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时候,而孩子什么时候需要,需要些什么,需要家长用心去倾听孩子言语和行为中传递出来的声音……
好家长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我发现很多孩子内心有一个对自己非常严格、非常苛刻的声音,这个声音其实是家长的形象和声音在孩子心中的内化,有时,这个内在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孩子会不允许自己稍有休息,不允许自己犯错,甚至影响到孩子的睡眠,孩子心中这种深深的烙印及其强大的影响力超乎想象。
在很多案例中,孩子和家长的困扰是纠缠在一起的。如一位单身母亲,在公司的市场部工作,多年来独自带着孩子,非常辛苦。自认为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对爱情感到绝望的她,逐渐变得冷漠、脾气暴躁,而孩子学会了看母亲脸色行事,胆小害怕,总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觉得自己是母亲的负担。在这个案例中,母亲个人的情绪情感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疏解,自然难以帮助孩子。有时候,孩子在心理、行为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状况,家长受其影响,似乎被传染了,也做出同样的反应。当然,如果我们进一步仔细分析,更多时候是家长的心理、行为状态影响了孩子。
所以,家长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先平衡好自己的内心,才能跳得出孩子的困境,成为孩子的情感支柱。
诚然,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要从有限的为人父母的经验中学习到如何适时适度地教育子女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验都有一定的限度,因为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在其不熟悉的方面也会一筹莫展。在教育孩子方面,开放心灵,和其他家长交流教育观念和方法会非常有益,必要时也可以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家寻求援助。帮助孩子,要站在孩子的一边。如果孩子愿意和你分享他(她)的感受,常常意味着对父母的认可、接纳,在孩子心里,会觉得你和他(她)是在一起的。
家长需要修炼陪伴功夫
“……前两天我的孩子表现不错……不过,这几天又不怎么好了,我的孩子怎么还那样啊……”
问题的形成常常是个体独特的身心素质和外在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变也需要有一个过程。这需要关注孩子,倾听其成长的心声,发现积极转变,处理妨碍要素,最终把所期望的目标稳定下来,成为一贯性的心理和行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陪伴”功夫也是做家长不可缺少的。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面临升学的孩子,他们的焦虑水平普遍增高。时间的紧迫和学习任务的繁重,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出现波动时,没有足够的调整空间。他们急切地想改变自己,恢复到或者调整到理想状态,当问题不能很快出现转机时,很容易心浮气躁或者沮丧失意。若家长受孩子感染也同样迫切、着急,无疑是火上浇油。这时候我们提醒自己慢一点,多一点对孩子的陪伴,感受清楚孩子的步调,然后再提出改变方案,可能更为适切可行。
孩子越是焦虑,家长的“陪伴”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陪伴”?
“陪伴”意味着一个安全、舒适的亲子关系,家长和孩子和谐共存,没有捆绑、压迫、控制和反控制,没有很大的压力和过高的要求,家长对孩子有充分的关注、支持、力量,这样的氛围可以让着急的孩子放松下来,让郁闷的孩子温暖起来,让他们从担忧、害怕中,从对外界的警惕、戒备及疲于应付中解脱出来。这样,才有机会面对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使心灵得以成长。
“陪伴”意味着不代替孩子决定,不急于给出自己的判断,但不是“不负责任”,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这需要家长紧紧跟随,把温暖的光投射出去,全身心地感受孩子,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反馈给孩子,帮助孩子澄清他们的感受、情绪、方法,去认识其真正的需要,去探讨可能的变化,探讨当前的行为是否能带来预期结果,有无更好的方法去实现理想,等等。在此过程中,孩子对自己内心的需要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了预期,就可以逐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陪伴”还必然意味着在孩子坚持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尽管家长已经看到了计划的不完善之处,仍然要“陪伴”他们走过这个过程,目睹其中的挫折和失意,感受他们的伤痛,让孩子从中汲取养料,更好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