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2011-12-29高继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7期
历史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包含着人间万象,世事变迁。现实生活中,喜欢历史的人颇多,可是,学校教学中,我们发现历史课往往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但历史学科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还不能改变“喜欢历史,却难以喜欢历史课”的现状。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如何解决?
久远的历史事实,枯燥的课堂教学
历史是过去的人和事。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在时间与空间上,与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和心智水平都有距离。即使是现代史,现如今的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也数不胜数。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顺序,采用专题方式编排,在学生还没有形成历史发展宏观体系脉络的前提下,古今中外这种在时空上的不断跳跃与穿梭,让学生学习起来更难。
如今的历史课堂还是存在以下现象:
其一,教师就历史讲历史,缺乏历史与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感觉不到历史与其今天的生活、未来发展的关系,面对古今中外的众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难以产生亲切感、渴求感。
其二,教师在讲授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时,没有还原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本来面貌,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有置身事外的感觉,其仅仅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历史,难以从心灵和情感上产生共鸣,这种缺乏心灵鸡汤滋润的历史课堂就如同一潭死水,学生的学史兴趣自然会逐渐降低。
其三,教师满堂灌、独角戏的课堂模式,难以撬动学生思维,学生成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光客,或昏昏欲睡,或像永远都赶不上车的乘客,一脸茫然。
归类上述各种现象,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决定,学生不喜欢历史课堂的主要原因已经显而易见,历史知识距离学生遥远而陌生,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去经历、去思考、去体验、去顿悟,学生触摸不到历史的发展脉搏。
拉近历史与学习者的距离,让学习有意义
让学生改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喜欢历史课,关键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而唤起的前提是让历史知识与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内在联系,学生能够进入到历史的情境中去思考、去感悟。
1.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开启学生历史思维的大门
教学的过程必须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把新的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现象或者事实,克服学生的为难情绪,开启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必修3《近代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时,内容繁多庞杂,学生难以理清课程线索,致使他们读不下去教材,对每一个举世名篇都难以产生兴趣。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理解文化是对历史现实的反映”,此知识早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这一课时,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就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想想过去,我们是怎样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课程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把这样的结论放到世界文学艺术范围里来看,此结论是否仍然会成立呢?”当我们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以前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重视和关注。这时,知识与学生就发生了实际的联系,学习开始变得有意义。
2.让历史与现实相关,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如今的中学生已不满足于纯粹的“过去式”的历史教学,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与他们内心产生共鸣的,且能够与他们日常生活有着某些联系的历史。
例如,在学习必修3《世界经济全球化》一课时,我把现实生活中的全球化现象引入课程,让历史与现实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课件展示“芭比娃娃”图片后,向学生介绍:“‘芭比娃娃’自1959年问世以来,已经销往世界上150多个国家,每年总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平均每一秒钟在世界上就有3个芭比娃娃被售出。”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弊时,可以再设问:“中国不入世,我们能买到怎样的‘芭比娃娃’?”引导学生借助“芭比娃娃”销售这一现实的情境进行思维拓展,深思中国入世的利弊问题。学生在思索现实问题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历史。
3.嵌入引导性或贯穿性问题,开启与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就可以建立起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让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发生必然的联系,使历史变得鲜活而丰富起来。所以,历史课堂上能用好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显得非常重要。这样的问题应该具备几个特点:开放的、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具有持久探讨价值的、联系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
例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入世以来,国家竞争更在不断加剧。美国步步紧逼要求提高人民币汇率,墨西哥等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也纷至沓来(展示漫画《经济全球化》及其他图文信息),有的竞争力比较薄弱的国家在国际竞争的大潮中已经不堪一击。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入世”还是“退世”两种声音不断,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4.植入历史细节,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历史脉动,获得“沉浸体验”
历史就是人类昨天的生活。很多时候,人们喜欢历史,是因为喜欢发生在过去中的那些鲜活的人和事——历史细节。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指出:“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实。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例如,学习《启蒙运动》一课时,学生对国外400多年前的思想家伏尔泰,有的可能是盲目地崇拜,有的可能是没有感觉,学习时难以对这样的人物以及思想产生由衷的探究兴趣和生成历史感悟。要改变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植入历史细节。在开篇,教师可以这样引入人物形象:敢于向权贵说三道四、回访巴黎城万人迎接等候、妇女以从他身穿的皮衣上拔下一根毛为荣耀等细节,引发学生对这位哲人的探究兴趣,以及生发对拥有理性思考、平等意识的追求与认识。
5.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触摸历史
历史是昨天的故事,很多的历史故事也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不同程度地上演。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情境体验,是教师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历史事件展开的一场历史时空对话。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难于掌握的重点、难点,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例如,在学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工人、农民、资本家、总统、中国当今发改委主任5组,前4组分别探讨经济危机及其影响,并提出各自的愿望和建议,第5组谈面对今天的经济危机,可以从美国上世纪30年代转嫁危机中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6.利用同伴资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授是在剥夺学生的思考权,学生想的不多不深,缺少对知识的建构、加工、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组织小组合作,让同伴互教互学,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与历史知识的深度接触,洞悉历史发展规律,生成历史感悟,实现以史为鉴的目的。
课堂的魅力体现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历史课堂因知识的遥远性和教材的抽象性导致课程的枯燥。以往满堂灌的教学,很少有灵活多变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听课易出现疲劳。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每节课都有多种教学方式穿插其中,或教师讲、或学生独立思考、或同伴相互讨论等,使学生精神集中。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在历史课堂上展示一幕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历史画面,使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真正满足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内在需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历史学习变得有意义。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