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四中“道元培养计划”的一些体会
2011-12-29王绶琯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7期
今天,我国的中学教育紧紧地和高考制度绑在一起。由出题技巧来赋予“分数”以教育意义,而以“分数”作为检验优劣的唯一标准,迫使我们的中学为“应试”教育疲于奔命,备考、压题先于一切,往往陷于升学率与“育才”难以两全的窘境。
我国目前从领导到基层都在关注教育改革。但是全局性的改革牵涉至广,非顷刻所能致。有一些局部的尝试,如我所知道的一些为激励学生创新精神而设置的各类科学竞赛,确实也起了改革的作用,但一经“以奖加分”,便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去了!愚以为教育改革不可不行,但有考试就有“应试”,如何从中剥离有害的“应试”教育,是一个需要教育家们各自下功夫,根据具体情况探索的问题。曾经做过的一些实验难以奏效,是因为目前任何探索都必定要面对现行制度中“升学率”这一关(这是“应试”教育的“靠山”)。
北京四中“道元计划”毅然宣布“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考生”,“学生参加目前形式的高考可能没有优势”。这使人看到了有闯过这一关而获得有价值的经验的可能。我理解这是很大的风险。我佩服他们的勇气。而这种风险是和参加“道元班”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共担的。我很高兴社会上有这样一批愿意“初尝螃蟹”的人。
“道元计划”把升学问题寄一定希望于新近实施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这个计划在培养模式上借助校外高层次学者和社会的力量,包括试行“双导师制”(聘请校外导师)。我希望这个实验能得到授权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的支持,共同关注这个实验。
“道元计划”的理论依据和与之配套的教学措施,我从“门外”看,觉得都是理念清晰、脉络分明的,定能获得应有的社会响应。四中实验虽然多处越过常规,但从教育业绩看,坚持探索,不断改进,定能有成。希望以此带动更多的教育家们探索,相信将能以多元化的形式完成减除“应试”教育危害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