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构建空间观念的过程

2011-12-29郑雪飞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正因为这样,在数学教学中我利用数学实验室,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观察与思考中,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从而逐步构建起空间观念。
  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在《搭配》一课中,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上衣”和“裤子”这样的学具,在学生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经历“无序”到“有序”这一过程,有效地建构起对“有序——才能不遗漏、不重复”的数学认识。当没有上衣和裤子时,有的学生用随手拿到的物品代替;有的学生用数字代替……
   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实际操作—抽象思考—图形或符号化—抽象方法的过程,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一一对应的实物中抽象出图形,进而帮助学生找到现实情境与规律抽象的生长点。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直观—抽象—直观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图形的空间观念。
  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
   理解并掌握图形的特征是后面学习图形的周长、面积等的基础,也为将来学习立体图形作铺垫。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图形的空间观念,则是教学中的重点。在数学实验室中,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一摸、一折、一比中,引导学生发现“角”这个图形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1.整体感受,摸中感知
  我分别让学生在三角板和生活中找到角,并用手摸一摸这些角的两条边和顶点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在 “摸”的过程中,感受、概括出了角的两条边和顶点的特点,这为学生以后从本质上认识角作了很好的铺垫。
  2.动手操作,动中感悟
  通过折一折,再次深化角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抓了“两动”:
   一动:在一张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纸上,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创造出了不同的角,体验到各种角虽然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清晰地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二动:利用圆片创造出一个角。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折出角,将物体形状转化成空间图形的表象,将头脑中已有的形体的表象转化成事物的形状。
  3.变换角度,动中深化
  在课堂教中有一个环节是“玩”活动角,让学生尽情操作活动角。在玩的过程中触摸并感知到角的大小,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学生这一玩、一比中,貌似是简单的操作活动,其实是老师有意的、精心的安排,是在为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这一难点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再次深化对“角”的认识。
   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的过程中,遵循了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抽象的概念,使“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充实起来、丰富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的外显动作过程与内隐的内部思维紧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在学生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掌握一定方法的基础上,要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几何图形的空间形象,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中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后,出示三个角度的滑梯图形,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铅笔,把桌面当作地面,搭一搭这三个滑梯,把玻璃球当作滑滑梯的小朋友感受角的大小。在学生动手一搭、一试的体验中逐渐完善自己的认知,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实践体验,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数学实验室,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经历─体验─探索—应用”中,让有效的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