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教师课前的“自问自答”

2011-12-29牛晨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在学校对自主学习的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把这些想法归纳为三问。
  第一问:40分钟后把什么留给孩子?
  学会一个知识、做出一个作品、做成功一个实验,这些只是表面的成功,真正成功的是教会学生一些能力,并能够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能力,去解决身边问题。也就是说,一节课下来,我们留给孩子的应该是知识,是方法,是兴趣,更是情感!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而非一件件成功的作品。
  第二问:课前该问自己哪些问题?
  科学课堂能否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取决于备课过程中是否能够理解课标、教材、学生,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是否自主。因此,课前一定要多问几个问题: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要怎样突破重难点?每一个环节怎样为教学目标服务?要使用哪些方法吸引、维持学生注意力?怎样让学生爱学?要让学生学习到哪些方法?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在完成对教学设计的斟酌后,还要继续从整体追问:这堂课是否体现了科学课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哪些思维习惯?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某些科学素养?总之,要利用好每一堂课,把思维习惯和科学素养循序渐进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对科学的感觉逐层上升。
  第三问:实验材料的选择该统一还是分散?
  真正的自主不是流于形式。比如《果实的结构》一课,我让学生带自己认为是果实的东西,而不是统一带苹果和柿子椒。我主要是想通过这一行为,让老师了解学生本身的前概念。因为学生有时候表达不出自己认为什么是果实,但通过他带的“果实”,老师就能明白,原来孩子认为的果实是这样的。选择不同的材料,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去发现问题,发现知识,学会知识。自主体现在知识逐渐浮出水面的过程,而非某一个材料或形式是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