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与“素质”间架起“自主”的支点
2011-12-29梁佳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9期
参加工作十余年,在这一次偶然的期末复习中,我追寻到了“应试”与“素质”之间的支点——“自主”。
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作构建自主的心理基础
首先,我打破了班级教学的合作小组,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需要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制作课件参与复习课展示。这样做,既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自动实现高效合作,也让他们能够利用课堂之外的任何时间来交流,让课堂学习有效延伸。
其次,利用家长、同伴和教师评价来综合打造强势的激励机制。飞信告知家长教学的进程和复习进度,请求家长的同步鼓励;课堂上以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来点评小组展示的巧妙和创新之处,也鼓励学困生基于自身原有基础的每一点进步;以相应的基础知识作业减免作为奖励措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成效。
以针对性指导达成自主的有力保障
在课堂教学和复习任务紧迫的情况下,我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整理好第一单元知识点,以及知识点和学生作业中的具体习题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让学生根据范例做出回应。没想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领悟力也很强,通过基本的测试看到有80%以上的学生学会了方法。
学生在复习课的展示中,从构建基本的知识点框架到课件的制作和合作展示,都让我感到惊喜。他们整理出了基础知识中的易错点、检测卷中的难点和课文内容理解的综合考察点,不同的学习小组会经过互相补充来完善。当我看到课件上展示出来的动态的生字笔画时,更是倍感惊喜,这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体验到的。